李昕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马学梅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1年09月22日
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母乳喂养是最优选择。
只有在非常少的情况下才不推荐母乳喂养,包括母亲的艾滋病未经治疗,孩子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比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
母乳对于婴儿有非常多的好处,是其他食物难以替代的:
拥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以保护婴儿不受外界病原体侵袭。
有丰富的益生元,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好消化吸收,不易引起过敏。
各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并且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智能」调整。
所以我们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少至 1 周岁,推崇自然离乳,母乳喂养至 2 周岁仍然对宝宝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
如果的确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应使用婴儿配方奶喂养宝宝。注意:
不能使用纯牛奶、纯羊奶喂养,不能用大人的奶粉喂养。
配方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冲调,不能自行增加水或者减少水量。
6 个月以内的婴儿不需要额外喂温开水,从奶里可以获得足够的水。
4 个月前不要给孩子除了母乳或者配方奶之外的食物,比如鸡汤、米汤等。
母乳喂养为按需喂养,孩子哭闹、有饥饿表现,就可以给孩子喂母乳,不用严格控制喂养时间。因为母乳分泌量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动态调整,不会存在吃多了不消化的情况。
孩子饥饿的时候会表现为很警醒,专注地寻找母亲,砸吧嘴或者吃手指、被子、衣服。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喂养,孩子就会出现响亮的哭啼。
出生后 1 个月以内的宝宝可能会需要 1~2 小时喂养一次,之后喂养间隔时间会慢慢拉长,逐渐转变为 3 小时喂养一次,到 6 个月以后孩子一般可以接受 4~6 小时喂养一次。如果孩子的喂养规律不符合上述情况,也不代表是异常,每个孩子自身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纯配方奶喂养的次数和奶量大致如下:
新生儿期(出生后 1 个月内):每日 7~8 次奶,每次量 70~100 mL,生后 15 天以后奶量可达 100~120 mL/次。
2~3 月龄:每日 6 次奶,每次量约 120~150 mL。
4~5 月龄:每日 5~6 次,每次 150~200 mL。
6 月龄及以后:每日 4~5 次,每次 200~250 mL,逐渐增加辅食的量。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体重和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用这样的喂奶规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尿量、精神状态、饥饿表现等等,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规律。
孩子刚出生时,大人往往会觉得看不见乳汁滴落就说明没有母乳,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孩子出生之前,乳房就已经做好分泌母乳的准备,妈妈分娩之后就算不吃东西,也是有乳汁给宝宝吃的。
孩子出生第一天需要的乳汁很少。孩子出生后,应该尽快和妈妈待在一起,两人相拥保持皮肤接触,并让孩子吸吮妈妈的乳房。宝宝用口腔挤压妈妈乳房,可以促进乳汁分泌,一天多次吸吮,宝宝就可以得到足够的乳汁。
家人应该鼓励和帮助妈妈进行母乳喂养,而不应该盲目责备妈妈母乳不足。如果觉得母乳衔接有问题,可以向产科母乳指导护士寻求帮助。吸吮时注意让宝宝尽量把乳晕部分全部含住,而不是单纯含乳头部位。
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母婴皮肤接触的时间,鼓励宝宝吸吮乳头,保证妈妈进水量,都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手段。妈妈注意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有助于乳汁分泌。
妈妈吃什么和乳汁分泌的关系不大,乳汁的合成原料在孕期就已经准备好了。即使剖宫产的妈妈一开始不能吃东西,也可以给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
如果经过充分尝试,还是不能给宝宝足够的乳汁,经过医生的评估认定后,可以在母乳喂养后,用汤匙补充配方奶。避免早期使用奶瓶,因为奶瓶会造成宝宝乳头混淆,对以后的母乳喂养造成困难。
生后 6 个月以后,孩子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只喝奶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所以要及时给宝宝增加辅食。
一般在 4~6 月龄开始尝试添加辅食,不应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达到以下几条标准,说明可以添加辅食了:
体重达到 12 斤以上;
月龄大于 4 个月;
能够用汤勺喝水,而不是把汤勺顶出去(舌挺反应消失);
可以扶着坐好;
对大人的食物开始感兴趣。
辅食添加应该遵从以下原则:
一次只添加一种食物,适应后再换另一种食物,每种新食物观察 3~5 天;
每种食物先给少量,之后逐渐增加;
从细腻、质软、汤水多的食物开始,每个月份都可以增加食物的粗糙程度,逐渐过渡到固态、质硬、颗粒大的食物;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食物。
虽然母乳营养充足,但维生素 D 的含量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每日应额外补充维生素 D 400 单位;如果有佝偻病的高危因素(比如早产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日补充维生素 D 800 单位。
虽然阳光照射皮肤可以合成维生素 D,但仅依靠晒太阳,无法获取稳定、充足的维生素 D,婴儿也不适合裸露皮肤接受过多的阳光照射(特别是 6 月龄以内)。
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量少于 1 L/天时,同样需要每日补充维生素 D 400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