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刘文生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是一种常见病,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者慢性十二指肠黏膜的炎症病变,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道结石,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寄生虫感染等合并存在,临床上并没有特征性的症状。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炎,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喜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阿司匹林等)以及放射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十二指肠球炎,大多有特异性病因,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霉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等。
肝胆胰部位疾病出现局部压迫或侵犯十二指肠球部时,也可引起的十二指肠血运障碍从而可引起十二指肠球炎。
十二指肠球炎病理上最常见的是浅表型,不及时治疗的话,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
如果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时可危及生命。不同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癌变可能极低。
十二指肠球部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长约 2.5 cm,十二指肠球部壁较薄,肠壁管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襞,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溃疡穿孔发生在球部前壁,而后壁容易引起大出血。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炎,可能与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胃黏膜上皮化生, HP 寄生于化生的胃黏膜上皮,继而或者间接的释放毒素,破坏化生的胃上皮,导致炎症发生。
继发性十二指肠球炎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霉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及胆道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
十二指肠球炎不是一种传染病,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传染的。如果是幽门螺酸杆菌感染导致的十二指肠球炎,可能出现「口口传播」。
就餐时不注意卫生,不用公筷,互相夹菜,情侣之间接吻等非常容易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因此,十二指肠球炎患者最好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避免出现家庭之间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播。
十二指肠球炎的易患人群是男性,吸烟饮酒的患者比较容易得。
主要是病变的深度不同,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缺损超过了肌层黏膜。而十二指肠炎病变仅限于十二指肠的粘膜层,不会超过粘膜层,也不会到达肌肉层。
因此,可理解为十二指肠溃疡时十二指肠炎进展更的结果。通过内镜检查可区分十二指肠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球炎几乎不会癌变,目前还没有发现因十二指肠球炎而发生癌变的病例。
当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且无法缓解,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就医;出现呕血,黑便时应警惕消化道出血,要及时就医。
消化内科。
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日常饮食注意戒烟戒酒,避免不洁饮食,防治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药物治疗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当应用某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H2 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肠道粘膜保护剂:磷酸铝凝胶、替普瑞酮胶囊、瑞巴派特片、铝碳酸镁片,或者是胶体果胶铋等。
十二指肠球炎可以治好,十二指肠球炎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上出现充血、水肿现象导致。
此病与胃酸分泌过多有一定关系,在使用抑制胃酸药物缓解胃酸分泌之后,由于缺少了胃酸的刺激,球部黏膜上的炎症就会逐渐消退。
一部分人患有十二指肠球炎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之后胃内的环境就会得到完善,病情就能够逐渐康复。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类食物,避免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使炎症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少吃或不吃过凉、过热、过硬的食物,可以吃容易消化的面食,多吃蔬菜水果,最好用开水煮一下再吃,减少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刺激。
少吃甜食和酸性食物,可以吃瘦肉粥、鸡蛋,但是要适量,不可过多食用,避免不消化。
饮食规律,别饱一顿饥一顿,戒烟戒酒,不喝浓茶、咖啡。
适量运动,肥胖会影响胃的活动,使食物与胃酸在胃内时间过长,胃排空障碍导致胃肠道粘膜慢性损伤。
慎用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容易引起疾病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