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董其皓神经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0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血液成分在人体的心脏或血管内形成的病理性固体凝块,称之为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对破裂的血管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起多种疾病。
阻塞血管:当动脉血管管腔未完全阻塞时,可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如果阻塞完全且没有有效的侧支循环,则会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性梗死,比如脾、肾、脑等。
栓塞:当血栓与血管壁黏附不牢固时,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相应血管栓塞,特别是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最易脱落形成栓子。最常见的是肺栓塞和体循环动脉栓塞。
心瓣膜变形:当心瓣膜血栓逐渐变为肉芽组织时,可引起心瓣膜粘连、增厚、变形,从而导致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广泛性出血:最常见于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血栓存在的部位不一样,每个人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发病部位、病变性质及程度,可有以下不同表现:
动脉血栓主要表现为受累脏器和肢体的缺血梗死症状,比如当出现脑梗死时,会出现吐字不清、流口水,甚至吃饭掉筷子等症状。
静脉系统则表现为受累部位不明原因的水肿、青紫、受累的肢体会出现行动受限等。
微循环血栓形成见于:
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等。
1.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常见于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或静脉血栓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
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质硬,与血管壁紧连,不易脱落。
2.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缓慢或停止之后的静脉,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红细胞。
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具有一定的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而陈旧性红色血栓则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3.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缓慢的静脉,常见于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混合性血栓。肉眼观,呈灰褐相间的条纹结构,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故不易脱落。
在二尖瓣狭窄和房颤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这种血栓和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均可见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故又称为层状血栓。
4.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发生在毛细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不能马虎大意,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及时就诊。
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动态观察、无创。
血管造影技术:能有效、准确地协助诊断。确诊率较高,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成为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静脉疾病的诊断。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种无创检查,具有准确、可靠、安全的特点,且不仅能够直接显示血栓,还能反映血栓的新旧情况。
CT 血管显像:使得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
其他技术:如电阻抗体积描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核素造影等检查手段也有助于确诊本病。
实验室检测主要集中在血小板系统检测、内皮功能、凝血指标和纤溶指标等的检测检测的各项指标可从不同的方面提示血栓形成。
有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通过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的危险。
预防措施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