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教清皮肤科医师
杨苏腾皮肤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2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06日
狭义的湿疹主要是指特应性皮炎(也叫做特应性湿疹),这是一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湿疹,和「特应性」体质有关系。
广义的湿疹是一大类有湿疹样皮疹表现的皮肤疾病,这类疾病统称为「湿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疾病表现等信息,进一步判断患者符合哪一种湿疹亚型,如特应性皮炎、手部湿疹、钱币状湿疹等等[1]。
湿疹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类常见皮肤病,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亚急性期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亦可开始即为慢性,病程不定,易复发[1]。
湿疹通常可通过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手段对症治疗,但不能保证根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湿疹反复、加重,瘙痒感加剧,增加感染机会。
湿疹的病情一般比较轻微,个别比较严重,不过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湿疹常见,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不同人群出现的湿疹类型会有所差别,如:
不同类型湿疹的发病率也会有所不同,如:
不完全是。
接触性皮炎就是接触特殊物质引起来的皮肤刺激或者过敏,病因很明确,而湿疹作为一大类皮肤疾病,病因有多种可能性。不过,我们可以认为接触性皮炎是广义湿疹的一种,它们两者是包含关系。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接触性皮炎这种病因比较明确的疾病从「湿疹」这个大类分出去。
总之,接触性皮炎和湿疹不是完全等同的疾病。
根据患者的病程长短以及症状特点可以分为三类[1]:
特征 | 急性湿疹 | 亚急性湿疹 | 慢性湿疹 |
---|---|---|---|
发病部位 | 经常发生于面部、耳朵、手和脚等暴露部位,严重时可扩散到全身,通常对称分布 | 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者急性湿疹处理的不够恰当而发展而来 | 由于受到刺激较为轻微而一开始是慢性的或者是由于急性、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常发生于手、脚、肛门等部位。 |
皮疹表现 | 皮损呈多形性,通常表现为针尖至小米大小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糜烂、渗出,有聚集倾向 | 发红、肿胀和渗出病情缓解,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丘疱疹、水疱及糜烂 | 受影响的皮肤通常表现为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表面较为粗糙,呈苔藓样变 |
瘙痒程度 | 患者此时一般会感觉到剧烈的瘙痒 | 患者仍会感到剧烈的瘙痒 | 可能出现一阵一阵的瘙痒,病情也不稳定,表现为时轻时重,病程较长 |
不完全一样。
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湿疹的类型和各类的占比会有较大差别。婴幼儿的湿疹多为特应性皮炎,而成年人的湿疹有多种多样,如手湿疹、汗疱疹、乳房湿疹、乏脂性湿疹、钱币状湿疹等。
皮肤科。
不同类型湿疹的表现会有一定的差别,总的来说,湿疹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有这样几点:
1. 皮肤发红
一般成片发生,边界不太规则,表面可以是平的(红斑),也可以突起来(斑块)。
2. 红斑上的丘疹和丘疱疹
红斑上可见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泡,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楚。
3. 渗出
严重时,皮肤发红的地方会有渗出,液体可以形成蜜黄色结痂。
4. 脱皮(脱屑)
持续时间较长的湿疹会有脱皮,提示皮肤曾经有过损伤。
5. 慢性湿疹的表现
慢性湿疹会导致皮肤粗糙、不平、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6. 瘙痒
患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湿疹严重时瘙痒会更明显。
部位 | 发生位置 | 典型表现 | 备注 |
---|---|---|---|
手部湿疹 | 手掌和手背,也可以出现在手腕和和手指 | 红斑、皮屑,易干燥开裂,瘙痒明显 | 常对称发生,持续时间长的手部湿疹可能会出现指甲盖变厚、不规则等改变 |
耳部湿疹 | 耳轮、外耳道、耳后皱褶部位 | 红斑、渗水、开裂和结痂,有瘙痒感 | 常双侧对称发生 |
乳房湿疹 | 乳头、乳晕及周边皮肤 | 红色皮疹,边界比较清楚,有时候有糜烂、结痂、开裂,有瘙痒感 | - |
阴囊湿疹 | 阴囊皮肤 | 急性发作期多表现为阴囊皮肤糜烂、渗水、结痂。慢性发作更多见,常表现为阴囊皮肤肥厚、粗糙、干燥、覆有皮屑、色素加深,瘙痒感明显 | - |
肛周湿疹 | 肛门周围 | 肛周皮肤潮红、糜烂,局部皮肤可能肥厚、粗糙或开裂,瘙痒感明显 | 一般等同于肛门湿疹 |
女性外阴湿疹 | 阴唇附近皮肤 | 阴唇附近皮肤有明显的皮疹,由于经常搔抓,可以出现皮肤增厚、糜烂等 | - |
湿疹发生的部位不定,相对常见的部位有面部、耳部、手部、乳房、会阴部、肛周和四肢。其中,不同类型的湿疹常见的发生部位又会所有不同:
类型 | 发生部位 | 典型表现 |
---|---|---|
接触性皮炎 | 接触刺激性物质部位 | 接触后出现湿疹样改变 |
钱币状湿疹 | 四肢、躯干 | 硬币状红色皮疹,剧烈瘙痒 |
乏脂性湿疹 | 小腿、前臂、手部 | 皮肤干燥、脱屑、干裂的症状,伴瘙痒感 |
汗疱疹 | 手、脚(尤其手指、脚趾) | 密大小不等、数量很多的水疱,常反复发生,有明显瘙痒感 |
自体敏感性湿疹 | 部位不定 | 在某种皮肤病的基础上,经过过度搔抓、外用药物刺激、某些因素的刺激导致,原有的湿疹突然加重,出现新的水疱,伴有瘙痒感 |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 部位不定 | 是自体敏感性湿疹的特殊类型。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等,与分泌物的刺激有关。在原来的感染处出现局部湿疹样改变,逐渐向周围蔓延出去,往往有成片的渗出物及结痂 |
淤积性皮炎 | 小腿 | 小腿长期水肿,局部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等症状,皮肤较粗糙,并可能伴有皮肤粗糙和 / 或色素沉着,有瘙痒感 |
有的湿疹可能会伴随其他问题:
有的湿疹原因很清楚,更多的湿疹病因并不清楚,后者包括耳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肛周湿疹等。下列类型的湿疹可能有一些病因或者相关的因素:
类型 | 主要病因 / 机制 |
---|---|
特应性皮炎 | 病因就是「特应性」体质,特点包括皮肤屏障异常、某些免疫反应出现异常(注意不是免疫力低下)和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改变等,这些因素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
接触性皮炎 | 接触刺激或者过敏的物质引起的湿疹性改变 |
钱币状湿疹 | 可能和皮肤干燥、皮脂减少、金属过敏等有关系 |
乏脂性湿疹 | 一般是气候干燥引发的,另外也可能和皮脂腺和汗腺减少(老年人群)、摩擦皮肤、长时间 / 频繁洗热水澡、滥用去油产品等有关系 |
出汗不良性湿疹 | 可能和刺激性物质、过敏物质、多汗症、吸烟、紫外线、特应性皮炎等有关系 |
自体敏感性湿疹 | 是对自身内部或皮肤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引起的 |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 是在感染性病灶的基础上发生的湿疹样皮炎 |
淤积性皮炎 | 是发生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尤其是静脉曲张)患者下肢的皮肤病 |
手部湿疹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手部湿疹,例如刺激物质、过敏物质、反复湿性作业、特应性皮炎等[1] |
湿疹不传染。
可以正常和其他人接触,更不需要进行隔离。
个别湿疹和遗传有关,例如特应性皮炎。
但这不代表父母有特应性皮炎时子女一定会有,只是说,父母有特应性皮炎或者相关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的话,孩子出现特应性皮炎的风险会高于其他普通人群。
当患者皮肤出现瘙痒、红斑等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完善下一步检查;
出现水疱、鳞屑样皮肤变化、皲裂、皮肤糜烂等较为严重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通常需要就医咨询,由医生给出确切的评估和诊断。
医生会询问患者具体的患病情况,例如症状出现的时间、最初的表现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初步判断。
就诊时医生还会检查当前患者皮肤病变的情况,例如部位、形态、颜色等。
排除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疾病,例如感染等,最终确定是不是湿疹以及是哪一种湿疹。
湿疹的诊断有时需要完善以下检查来评估病情以及进行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血常规(主要看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增高)、血清IgE(免疫球蛋白的一种)、过敏原的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物质。
必要时还需要做组织病理检查,此类检查涉及一个小手术,即医生会切除一小块病变组织拿去做病理化验(也叫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个检查主要是用来评估皮肤病变的性质,可以比较好地判断患者患有何种疾病。
基本不需要查过敏原。湿疹一般不是过敏原引起来的,这个检查也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的过敏原。
怀疑湿疹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回顾患病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过敏原检查项目对诊断湿疹的帮助有限,并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如果病情需要,可酌情考虑过敏原检查,寻找可疑的致敏物质。
不是一定要做这个检查。
因为病理检查属于有创伤的检查,会引起疼痛、出血和手术后伤口。
但是,如果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判断患者的情况是湿疹还是其他疾病(例如肿瘤、罕见疾病、疑难疾病),则可能需要做病理检查。
湿疹容易多种疾病混淆,尤其是下列几个:
疾病名称 | 发生人群 | 好发部位 | 典型表现 |
---|---|---|---|
神经性皮炎 | 青年、成年人 | 脖子、肘窝、眼睑、外阴 | 间断的皮肤瘙痒,皮肤出现粗糙、不平和增厚情况,反复发生,并且容易出现「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恶性循环 |
脂溢性皮炎 | 婴儿、青少年、成人 | 头皮、面部、眉毛和耳朵周围,偶尔也发生在其他部位 | 皮肤红斑,其上有黄色油腻性鳞屑 |
蕈样肉芽肿 | 发病高峰年龄为 55~60 岁 | 皮肤淋巴瘤,可能影响淋巴结、血液和内脏等 | 斑片期的蕈样肉芽肿可能与湿疹相似,前者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皮疹,持续时间长,可以为红斑,皮肤干燥,有时有色素加深,边缘成弧形、环形或不规则形,伴有瘙痒感 |
银屑病 | 20~29 岁及 40~49 岁是高发年龄 | 身体任何部位,尤其是手肘、膝盖和头皮 | 红斑上见厚层的银白色鳞屑 |
湿疹没有传染性,不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一般不需要做检查就可以诊断,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药物多为外用糖皮质激素。
癣是真菌感染皮肤、头发或者指甲引起来的真菌病(皮肤癣菌病),确诊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判断,很多时候还需要做真菌检查协助诊断。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同时有必要做好防护,避免自身不同部位间传染或者传染给他人。
湿疹和出汗关系不太大,一般有明显的瘙痒和发红,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药物多为外用糖皮质激素,此外一般还建议用保湿霜。
热疹也就是痱子,是潮湿、高温、发烧、不透气等情况导致皮肤出汗受阻引起的短期皮肤问题。主要表现是个数很多、密密麻麻的小颗粒,颗粒可能是半透明、红色或者白色,不太会有明显的瘙痒感,一般不容易复发。热疹治疗上主要是做好防护,包括降温、清洁、透气和少出汗,用药的必要性一般比较小,也不需要保湿霜。
防护:做好防护工作是治疗的基础,需要避免可疑因素和不利因素。
保湿:勤用保湿霜,对大多数湿疹都有辅助作用,尤其是特应性皮炎、干性湿疹和手部湿疹等。
用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也可能用到抗组胺药物。
短期出现的湿疹有可能会自己好,例如轻微的接触性皮炎、汗疱疹。
慢性湿疹则很难自愈,例如手部湿疹、淤积性皮炎。有的湿疹会好了又复发,常难以彻底痊愈,例如特应性皮炎、乏脂性湿疹。
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如果是常规规范治疗后效果不好甚至病情还在加重,则有必要看专业医生,到时候需要评估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高,很少出现副作用。滥用的话可能出现皮肤萎缩、红血丝、局部多毛等副作用。
如果选择抗组胺药物,有时候会有嗜睡、头晕等副作用,不过整体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总体来说,湿疹对治疗反应比较好,基本可以控制,尤其是短期出现的湿疹,可以做到控制甚至根治。
不过,如果是慢性、反复的湿疹,则很难保证根治,只能尽量控制、减少复发,保证正常的生活质量。
如果湿疹反复发生,或者治疗效果不好,则需要再次就诊。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处理方案。如果没有感染等其他新的问题,则不需要做其他的检查,医生通常只需要通过询问患病情况和检查皮肤病变评估患者病情。
部分湿疹在治愈后,可能会复发。
病因较复杂,不易查清的急性湿疹病程较长、易复发[1]。
一般不需要忌口,因为大多数湿疹基本和饮食没有关系,尤其是狭义上的湿疹指的是「特应性皮炎」,这种情况更加与食物无关。
另一方面,忌口也普遍不能治疗湿疹。盲目忌口也会存在降低生活质量、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建议规律饮食、均衡饮食。
湿疹患者在生活中一般有这样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湿疹表现为小水泡、糜烂、渗水明显,应尽量避免碰水,以免造成皮肤感染。其余湿疹湿疹的表现形式可适当接触水。
自来水等日常用水其实并不脏,甚至有清洁皮肤表面汗水、细菌、渗水、皮屑等作用,对湿疹有好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接触水分后注意冲洗干净并擦干。如需长时间接触水分,则擦干后最好及时补涂保湿霜。
湿疹基本不影响接种疫苗。但湿疹如果处于急性期不建议接种疫苗。疫苗属于异种蛋白,以免加重皮疹。
我国婴幼儿需要接种的疫苗主要是一类和二类疫苗,这些疫苗的禁忌证没有湿疹。因此,只要没有其他接种禁忌证,湿疹患者基本可以正常接种常见的疫苗。
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是接种部位短期的红斑和肿胀,很少会发生湿疹,只有极少数相关的个案报道。另外,也很少出现接种疫苗后湿疹加重的情况。
稍微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少数湿疹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适当避免补种卡介苗。因为我国的卡介苗说明书中提到,「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属于接种的禁忌证。不过其他一些国家也有规定认为湿疹患者可以接种卡介苗,只是需要接种在正常的皮肤处。
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关注患处皮肤是否存在红斑、发热、水疱、丘疹、结痂、鳞屑、渗液、瘙痒等症状,有无好转或复发;
部分患者可能因反复剧烈瘙痒而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此时家属应注意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多与之交流谈心,或多给患者放舒缓的音乐,天气好时可以陪伴患者去室外走走,以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其愉快的心情,有助于病情康复。
可以。
阳光不加重也不改善湿疹,患者可以正常晒太阳。不过考虑到直晒太阳的时候风险比获益大(容易晒黑、晒伤),还是更推荐在晒太阳时做好防晒。
对于不同类型的湿疹,可能会有帮助的预防措施是这样一些:
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对于反复发作、持久不愈的患者,要注意查找原因,减少诱发因素。常见的原因有[1]:
湿疹可能出现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瘢痕和色素沉着等并发症。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措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