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普外科主治医师
于丹丹肛肠外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2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4日
淋巴结是存在于全身的豆状淋巴组织小体,其主要功能包括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等功能。当耳后淋巴结因炎症感染而出现局部红肿伴压痛,即为耳后淋巴结肿大。
英文名称:Enlarged lymph nodes behind the ear。
就诊科室:小儿外科、儿科、普外科、普通内科、耳鼻咽喉科。
耳后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病)、过敏反应、甲型或乙型流感、淋巴瘤、白血病、风疹病毒感染、口腔炎症(牙龈炎、牙周脓肿、链球菌咽喉炎)等均可引起耳后淋巴结肿大。
耳后淋巴结肿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以小儿易患,此病在体质差、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过敏体质人群也较为常见。
耳后可触及柔软或坚硬的肿块,可因感染而导致局部皮温升高,饮食或吞咽困难。如为继发性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会伴随出现流鼻涕或咽喉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牙龈痛、中耳炎(听力减退、耳痛、流脓)、化脓性腮腺炎(腮腺肿大、发烧)。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皮肤破溃、脓液渗出。
根据病史诊断,询问是否存在周围炎症感染(如:口腔炎症、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等)、是否有发烧等症状,是否有外地旅居史;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耳后可触及肿胀的淋巴结,伴或不伴疼痛,是否对称,质地坚韧还是较软,淋巴结可以自由移动还是位置固定,来进行疾病诊断的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放射学检查可以比体格检查更可靠地显示结节的大小和分布。CT、超声、多普勒技术或 MRI 可帮助鉴别增大的淋巴结与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但通常不能取代活检。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而怀疑的病因,以及外周淋巴结肿大是局部还是全身性,决定是否需活检。
首先应明确耳后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如果病毒感染应抗病毒治疗导,避免滥用抗生素。如为过敏反应可以用抗组胺药和消炎药治疗。必要时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化脓性感染或长期迁延不愈可采用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耳后淋巴结肿大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通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可痊愈。如肿大的淋巴结长期不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提示合并有特殊疾病(淋巴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延误病情。
注意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日常注重口腔卫生。
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上呼道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