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3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4日
指在睡梦中发出的除鼾声以外的某种语言,通常清醒后本人不能回忆。属于非正常觉醒的一种现象,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的。
英文名称:Vocalization during sleep、sleep talking.
别名:睡眠时发声、梦话、睡语、梦语、呓语、说梦话等。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儿科。
引起梦呓可能的因素有:生长发育、感官刺激(比如噪音、光线或其他感官刺激)、作息不规律、生病和服药、遗传因素、心里惦记某件事、焦虑和担忧。
此外,梦呓也可能是觉醒障碍(睡行症、睡惊或觉醒混淆)或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的表现之一。
儿童、青少年较常见。
睡眠过程中说话、唱歌、哭笑等,或含糊不清,或是不成文法的只言片语,或是连贯的语句,或是成段的述说,更有甚者可以和他人对话。
一般根据症状即可诊断。
生理性梦呓和病理性梦呓之间的关键区别是,后者还会包含其他运动行为(比如梦游、大声尖叫、乱蹬乱踢甚至乱跑、坐起、呜咽、哭泣或呻吟,肢体异常活动等等)。
如果频发睡眠异态,有以下情况的,要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
说梦话的当时无需处理,不要打扰,注意保证安全即可。
病理性梦呓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比如缺铁的要补铁剂、预期唤醒、低剂量的镇静剂、心理疏导,等等。
生理性的梦呓是良性的,对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没有影响。
如果是病理性的梦呓,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影响白天的精神、情绪和体力。如为心理原因引起的,没有及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的话,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严重焦虑或抑郁,甚者可能会引发自杀行为。
平时要作息规律(需要家人帮助监督),白天适当运动,调节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放松心情。如为儿童,家长要常陪孩子聊天、玩游戏,高质量陪伴,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压力。
避免过度疲劳。确保睡眠充足,不要轻易取消日间小睡。
就寝前 1 小时保持安静状态,不要看电视或其他电子屏幕,不要进行耗费精力的活动(比如运动、大声唱歌等),避免喝浓茶、咖啡,睡前不要太饱或者过分饥饿。
尽量保持房间安静而黑暗,如果怕黑,则开弱光的小夜灯。
夜间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如有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或因睡眠问题比较焦虑的,至精神心理科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