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癖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4日

内容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内容

恋物癖是一种什么病?

恋物癖,又称恋物症,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

恋物癖的核心特征是通过使用无生命物体身体的特定非生殖器部位从而激发个体的性唤起,而且这种性唤起模式持续存在并引起一些不好的影响。

在临床上,「恋物」一词描述了个体用来获得性唤起和性高潮的对象,例如伴侣的脚。性相关恋物症个体为了获得并维持性唤起,可能需要触摸、嗅闻或看到对他们有独特意义的物体,或者对其进行性幻想,这些行为可单独进行,也可在与伴侣一起时进行。

对于恋物癖患者,恋物对象会大大增强性唤起,如果没有该物体,患者可能无法进行性行为。

此外,恋物癖者可能因为患病而感到羞愧、自责,出现很多负面情绪。此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关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精神困境。因此,请不带偏见地和他们相处,尊重他们的隐私。

恋物癖应该看哪个科?

英文名称:Fetishism。

别名:恋物症、恋物障碍、恋体症、恋体癖、恋物成瘾。

就诊科室:精神科、精神心理科。

恋物癖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恋物癖的发生原因目前没有系统科学地定论,总的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生物因素:有些顽固性恋物癖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某种遗传或先天方面的缺陷,染色体与性激素比例失常。
  2. 家庭和社会因素
  • 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或缺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特别是子女在性心理发展的时期,父母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导致孩子在性心理上变得有些异常,形成了性心理障碍的恋物癖。
  • 社会的不良影响,如色情影视等,特别是男性。在观看色情视频后,由于性兴奋会采取性幻想而手淫,如在此过程中,长期借助女性的相关的东西获得性唤起,容易形成恋物癖。
  1. 心理因素:恋物癖通常是童年时性心理发育受阻,大多有性对象泛化或以象征物代替异性为性对象的趋势。在青春发育期,又习得了以某种物品或人体的某部分为性对象的性快感满足行为,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了恋物癖。
  2. 其它可能的诱因:工作、人际关系受挫,恋爱受挫,超强生活事件影响等可能会引发恋物癖。由于不良事件的影响导致心理发生强烈变化,继而导致出现性心理障碍,形成恋物癖。

恋物癖的常见发病人群有哪些?

恋物癖基本见于男性,通常开始于青少年性成熟期。女性偶有报道。

恋物癖的主要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患者通常使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

以下分别对男女两性恋物癖的临床表现进行概述:

  1. 男性恋物癖者所恋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穿戴:女性的内衣、内裤、乳罩、月经带、头巾、衣服、丝袜、手帕、鞋等。
  • 饰品:发夹、胸花、项链、手镯等。
  • 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如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部位。
  • 象征物:类似女性生殖器的物品。男性恋物癖者性满足的方式通常为闻嗅、抚摸、玩弄、亲吻、吸吮、啮咬等方式激起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来获得性满足。
  1. 女性恋物癖者所恋的对象没有普遍的规律,主要是偶然间能引起她性兴奋的物品,且一直长期以此为性满足的对象,而且临床表现的程度没有男性那么强烈。而她们性满足的方式通常为性幻想,有的患者也伴有自慰。

恋物癖者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往往通过所恋的对象取代正常的性活动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严重者甚至对正常性爱不感兴趣。但此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攻击行为。

恋物癖应该如何诊断?

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要诊断恋物癖,必须具备三条标准:

  1. 在至少 6 个月期间,反复多次通过使用无生命物体(例如女性的内衣)或非常特定地集中于身体的非生殖器部位,从而激发个体反复和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2. 这种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导致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3. 恋物癖所用物体并不仅限于易装(如异性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如某种振荡器)。

注意:在个体完全度过青春期并开始有固定的性向认同后的青少年期晚期之前,不应做出恋物癖的诊断。

恋物癖应该怎样治疗?

  1. 心理治疗:对于大多数恋物癖患者,建议优选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可使用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领悟疗法、暗示疗法、厌恶疗法、脱敏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结合暴露疗法等多种疗法。
  • 心理治疗的内容应根据患者的需求个体化制定,可能有用的内容包括:教育、支持、增强意识、关注低自尊、解决问题和认知重塑。

  • 夫妻治疗有助于解决夫妻对于性行为中恋物对象的作用引发的冲突。

  1. 药物治疗: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或许可以减少与恋物癖相关的性迷恋,如米氮平、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 当恋物癖患者对心理治疗反应不充分或者有焦虑或抑郁的共病时,建议加用 SSRI 或 SNRI。SSRI 类药物可抑制性冲动。
  • 对于缺乏认知能力或人际能力而无法参与心理治疗的存在发育障碍的恋物癖患者,SSRI 类抗抑郁药是一线治疗。

image

恋物癖的预后如何?

对于恋物癖患者来说,通常很难将自己的性迷恋融入一段相互的性关系中。当伴侣意识到恋物者实际上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殖器几乎没有兴趣时,往往会出现关系问题,影响性生活。

当患者的病理性心理消失后,应引导其向正常性心理转化,与伴侣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恋物癖应该怎样预防?

恋物癖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预防恋物癖的产生应该从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做起,加强科学的性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观念,促进儿童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 3~5 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1. 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 3 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1. 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同时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1.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1. 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

  1. 防止倾向恶化

对儿童期出现有明显恋物倾向者,除了进行性教育外,应在正面引导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开朗性格,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增长知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等,从而防止恋物癖恶化。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