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4日
恋物癖,又称恋物症,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
恋物癖的核心特征是通过使用无生命物体或身体的特定非生殖器部位从而激发个体的性唤起,而且这种性唤起模式持续存在并引起一些不好的影响。
在临床上,「恋物」一词描述了个体用来获得性唤起和性高潮的对象,例如伴侣的脚。性相关恋物症个体为了获得并维持性唤起,可能需要触摸、嗅闻或看到对他们有独特意义的物体,或者对其进行性幻想,这些行为可单独进行,也可在与伴侣一起时进行。
对于恋物癖患者,恋物对象会大大增强性唤起,如果没有该物体,患者可能无法进行性行为。
此外,恋物癖者可能因为患病而感到羞愧、自责,出现很多负面情绪。此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关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精神困境。因此,请不带偏见地和他们相处,尊重他们的隐私。
英文名称:Fetishism。
别名:恋物症、恋物障碍、恋体症、恋体癖、恋物成瘾。
就诊科室:精神科、精神心理科。
恋物癖的发生原因目前没有系统科学地定论,总的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恋物癖基本见于男性,通常开始于青少年性成熟期。女性偶有报道。
患者通常使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
以下分别对男女两性恋物癖的临床表现进行概述:
恋物癖者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往往通过所恋的对象取代正常的性活动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严重者甚至对正常性爱不感兴趣。但此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攻击行为。
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要诊断恋物癖,必须具备三条标准:
注意:在个体完全度过青春期并开始有固定的性向认同后的青少年期晚期之前,不应做出恋物癖的诊断。
心理治疗的内容应根据患者的需求个体化制定,可能有用的内容包括:教育、支持、增强意识、关注低自尊、解决问题和认知重塑。
夫妻治疗有助于解决夫妻对于性行为中恋物对象的作用引发的冲突。
对于恋物癖患者来说,通常很难将自己的性迷恋融入一段相互的性关系中。当伴侣意识到恋物者实际上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殖器几乎没有兴趣时,往往会出现关系问题,影响性生活。
当患者的病理性心理消失后,应引导其向正常性心理转化,与伴侣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恋物癖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预防恋物癖的产生应该从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做起,加强科学的性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观念,促进儿童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 3~5 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母亲在男孩 3 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同时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
对儿童期出现有明显恋物倾向者,除了进行性教育外,应在正面引导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开朗性格,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增长知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等,从而防止恋物癖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