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小儿声音嘶哑,即是我们常说的喉咙嘶哑、沙哑、声沙等。
一般是指「声音嘶哑」或「发音障碍」,简称「声嘶」。凡是发出的声音不够清脆、洪亮、圆润,声音变低、变粗或至沙哑,都属于「声嘶」,主要是声音的音质发生了变化。
成人另见「声音嘶哑」、「失声」专题。
声音可以表现为刺耳、带气息声、紧张、疲劳、粗糙、震颤或虚弱无力的样子;也可能出现音调改变、音域受限制、声音中断、吐音能力降低或声音共振异常。
据国外的研究,儿童声音嘶哑的患病率约 4%~23%。
任何影响喉部结构或功能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声音嘶哑。最常见是由良性或自限性(即会自已痊愈)原因造成,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感冒、喉炎)或声带滥用和误用(持续哭闹、大喊大叫等)。
孩子早期出现的声音嘶哑,可通过先通过安抚、护理和声带休息等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随后的症状变化:
预防感染导致的声音嘶哑,建议:
预防声带滥用和误因素,建议:
预防和减少胃食管反流,参考「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专题。
预防创伤、刺激原因,建议:
其它原因导致的声音嘶哑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
孩子出现声音嘶哑后,除了对症缓解护理,还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需要尽快就诊明确原因:
儿童声音嘶哑的患病率约 4%~23%。任何影响喉部结构或功能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声音嘶哑。最常见是由良性或自限性(即会自已痊愈)原因造成,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感冒、喉炎)或声带滥用和误用(比如持续哭闹、大喊大叫等)。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即感冒症状为主,不同程度的打喷嚏、鼻充血(鼻黏膜发红)和流鼻涕、咽喉痛、咳嗽、低热、头痛以及不适,声音嘶哑症状较轻,一般也不进展加重。可以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在家护理和观察。
2. 喉炎
急性喉炎
急性喉气管炎
慢性喉炎
3. 声带滥用和误用
即宝宝过度用嗓子导致的声音嘶哑,比如持续哭闹、大喊大叫、唱歌练嗓等。有明显的声带滥用和误用病史,此情况主要是声带休息等护理为主,参考第 2 点中的缓解建议。
4. 胃食管反流
即由奶和食物反流至咽喉,刺激声带导致的声音嘶哑,在婴幼儿也比较常见。除了声嘶外,宝宝还可能有喂养困难、拒食、反复咳嗽、反复呕吐或吐奶、清嗓子习惯、喉部异物感等不适。根据反流的严重程度,需要由医生指导治疗,可参考「小儿胃食管反流」。
5. 声带麻痹
声带麻痹是较为常见的喉部异常之一,它会导致新生儿及婴儿出现喉喘鸣和声嘶。常常因为手术、感染、分娩损伤、免疫和神经性疾病等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多在出生时或小婴儿期(6 个月内)就出现,需要由儿科及相关专科评估和干预。
6. 声带良性病变
前面 5 点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原因或疾病。到了学龄儿童,声音嘶哑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声带良性病变,比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这种情况多表现为慢性声音嘶哑。一般建议儿童声嘶超过 2 周时至耳鼻喉科就诊评估和随访。
7. 声带肉芽肿
即声带上长了一些肉芽组织(类似于伤口嫩嫩的疤痕),常继发于气管插管相关创伤,也可发生于食物反流(喉咽反流病)、喉部创伤、习惯性清嗓和声带误用等导致的声带损伤。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也是需要小儿耳鼻喉科评估后再干预。
8. 创伤
有明显的外伤 / 异物史,比如腐蚀性物质摄入、吸入或有毒烟雾的吸入,或者筷子、硬物、鱼刺等异物梗阻或损伤,或者其它碰撞外伤、打架、摔伤等。此类情况需要及时至医院急诊就诊。
9. 内分泌疾病
比如甲状腺减退症导致的声带水肿,也会出现声嘶的表现,同时伴有一些代谢减慢的症状,比如乏力、行动和言语缓慢、寒冷耐受不良、便秘、体重增加,等等,需要小儿内分泌物治疗,详见「小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0. 其它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情况,比如声带先天发育异常、心理因素发音障碍、喉部肿瘤等,会导致一些慢性声音嘶哑。一般建议儿童声嘶超过 2 周时至耳鼻喉科就诊评估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