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5日
粟丘疹是一种良性肿物或者潴留性囊肿,起源于表皮及其附属器(如毛囊、汗腺等),其分泌导管上可因角质物潴留形成微小囊肿。
表现为直径 1~2 mm 的白色坚硬丘疹,最常位于面部,新生儿很常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英文名称:Milia(复数:Milium).
别名:乳头白点、乳头粟丘疹、白色痤疮、脂肪粒、粟丘疹白色苔藓。
就诊科室:皮肤科、儿科。
本病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型,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多发性发疹性粟丘疹、非特异性鼻折痕粟丘疹、斑块状粟丘疹、泛发性粟丘疹伴色素减退痣等。
本病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达 50% 的新生儿,不分种族和性别,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可发生原发性粟丘疹。
继发性粟丘疹多见于女性。
单个损害为白色或黄白色丘疹,表面光滑,甚似米粒埋于皮内,直径 1~2 mm,很少超过数毫米,数目可单个或多个,触之坚硬,无自觉症状,用针挑刺可有皮脂样物排出。
原发性型好发于眼睑、颊及额部。新生儿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鼻、头皮、躯干上部和四肢近端,婴儿中还可见乳晕粟丘疹。
继发性型多位于耳廓、手背、前臂及外伤皮损处,成人也可发生在生殖器部位。
根据病史及皮疹特点,本病为白色 1~2 mm 粟粒大小丘疹,好发于面部(也可见于婴儿乳晕),诊断不困难,一般不需要检查。
乳晕的粟丘疹需要和「表皮包涵囊肿」鉴别,后者常常会缓慢增大,多会超过 5 mm。
必要时挑取其中一个丘疹观察内容物,不容易诊断者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良性病变,一般无自觉症状,婴幼儿基本不需要治疗。
如有美容需要(大龄儿童或成人),可用针或手术刀刺破上方表皮并挑出内容物,可借助粉刺挤压器进行操作,激光消融和电干燥法也可作为选择。
原发性粟丘疹可自然消失,数周至数月不等。继发性粟丘疹可持续数年,可能自愈或反复发生。
原发性粟丘疹患者应遵医嘱定期随访。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温和清洗,不可自行挤破或挑破粟丘疹,以防感染。
继发性粟丘疹患者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尽量避免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