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性贫血
就诊科室:血液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王国蓉

王国蓉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慢性病性贫血是什么病?

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又称炎症性贫血、慢性炎症性贫血或炎症性低铁血症,通常是指继发于非造血系统疾病的慢性贫血。

常见的会引起贫血的非造血系统疾病有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目前认为 ACD 的最重要原因是炎症因子导致铁调素合成分泌增多,机体铁稳态异常,进而呈现铁限制性红细胞生成。

积极治疗原发的慢性炎症或慢性病最重要。可给予补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改善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ACD)在生活中常见吗?

ACD 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仅次于铁缺乏导致的贫血。然而,目前尚无 ACD 患病率的详细统计学资料可查。

症状

慢性病性贫血常见表现有哪些?

慢性病性贫血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存在已确诊的慢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HIV 感染等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 慢性感染所致贫血凡持续 1~2 个月以上的感染、炎症常伴有轻至中度贫血。贫血的临床表现常被原发性疾病的症状所掩盖。贫血一般并不严重,多为正细胞正色素型,但重度贫血时可变成小细胞低色素型。

  • 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除原发病所引起的症状外,常见的病状是进行性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实验室检查与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特征相似。如骨髓受肿瘤浸润,骨髓中可见癌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栓塞、出血和休克,如伴有溶血性贫血,可出现黄疸。

  • 肾性贫血:临床表现除一般贫血症状、体征外,有肾功能衰竭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不高,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正常。骨髓象正常。肾衰竭进展,尿素氮水平高度上升时,骨髓可呈低增生状态,幼红细胞成熟受到明显抑制。

  • 肝病性贫血:贫血类型主要为正常细胞或轻度大细胞性,多染性细胞核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多。骨髓细胞常呈现增生象,主要为大细胞—正幼红细胞性增生。

慢性病性贫血是怎么发展的?

本病受基础疾病影响,进展慢却持久。

慢性病性贫血会导致哪些疾病?

慢性贫血可引发全身乏力、头晕以及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等。

病因

慢性病性贫血(ACD)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迄今为止,AC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依据相关研究,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铁稳态调节激素失衡:铁调素引起铁代谢改变,包括胃肠道铁吸收减少以及铁被巨噬细胞吞噬。这使得血浆铁水平下降(低铁血症),从而导致铁无法用于合成新的血红蛋白。

  • 铁代谢异常:研究发现,铁代谢异常与 ACD 发病有明显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铁吸收减少、铁分布异常及利用障碍。

  • 红细胞寿命缩短:何种机制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其发生可能与下列相关:
    • 红细胞膜损伤;
    • 血管壁损伤;
    • 巨噬细胞系统活性增加。

  • 骨髓代偿不足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红细胞生成,肾脏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重要器官,并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 ACD 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不仅能够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且能使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生成的反应性降低,抑制了红系祖细胞集落的形成,使贫血得不到有效的代偿。

  • 细胞因子分泌与功能失调:其中骨髓对 EPO 反应下降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尤其是 IL-1β 和 TNF-α)介导的。

慢性病性贫血常发生于哪些人群?

慢性病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病性贫血会传染吗?

不会。

慢性病性贫血会遗传吗?

不会。

诊断

慢性病性贫血(ACD)怎么诊断?

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的诊断方法,常需要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检测值来综合考虑其诊断。

对于存在急性或慢性感染病程、炎症性疾病或恶性疾病的患者,若具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低增生性贫血(即无证据表明红细胞生成率增加),可怀疑为 ACD。

基于现有资料,当出现以下所有检查结果时,一般可以确诊:

  • 贫血常继发有基础性疾病(慢性感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等)。
  • 正细胞正色素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低于正常,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
  • 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减少,幼红细胞内铁颗粒减少,巨噬细胞内铁颗粒增多。
  • 能够排除基础性疾病合并的症状性贫血,如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骨髓移植等。

慢性病性贫血的确诊,需要做什么检查?

  • 血液学化验:包括血常规、血沉、贫血系列、肝肾功能等,评估患者病情,辅助诊断。
  • 骨髓穿刺 + 活检:评估骨髓增生程度,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 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的辅助检查。

慢性病性贫血(ACD)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ACD 有很多类似于继发性贫血的临床特点,也很容易与系统性慢性疾病继发的贫血相混淆,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癌性贫血等。

因 ACD 特殊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加之多种慢性疾病是其发生的基础性疾病,不经过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测,很难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

慢性病性贫血的患者应该去什么科室就诊?

与患者的基础疾病相关,根据基础疾病的不同分别选择血液科、感染科、肿瘤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等进行治疗。如部分医院科室未细分,可就诊于普通内科。

慢性病性贫血能自愈吗?

不能。

慢性病性贫血(ACD)怎么治疗?

ACD 的治疗要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条件下对症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治疗措施:

  • 补充铁剂:铁剂治疗并非常规措施,当有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表现时,可用使用铁剂治疗。当患有胃肠道疾病时,口服铁剂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给予静脉补铁。一般来说,静脉补铁比口服补铁更有效。

  • 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红细胞压积 < 0.03、有其他治疗不能纠正贫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EPO 治疗。EPO 标准给药方案是从 100~150 U/kg 的剂量开始给药,皮下注射,一周 3 次,同时补充铁剂。另一种治疗方案是使用 30 000~40 000 U 的 EPO 皮下注射,一周 1 次。如果到第 12 周时患者仍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反应,则不必继续 EPO 治疗。

  • 输血:按照治疗常规,当 Hb ≤ 70~80 g/L 时,可考虑给予少量输血治疗。但慢性病贫血患者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较好,建议在无明显贫血症状或血红蛋白 ≥ 60 g/L 时,可考虑减少输血或动态观察。如果血红蛋白 ≤ 60 g/L,患者对治疗反应程度很差,建议多次少量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浓度与良好生存质量。

  • 试验性药物:如能够改变或抑制铁调素(抗铁调素抗体)和其受体膜铁转运蛋白的功能的药物,目前尚无市售,处于正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药物可缓解各种与铁调素水平增加相关的铁代谢性疾病,包括 ACD。

慢性病性贫血需要住院吗?

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基础疾病及病情严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是否住院治疗。

慢性病性贫血能根治吗?

本病能否根治,与患者的基础疾病相关,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病情好转后可以逐渐恢复,而恶性肿瘤患者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

image

生活

慢性病性贫血的患者在生活和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受凉和感染;合理饮食,保持充分的营养,不偏食,可以适当进食动物肝脏等含铁较丰富的食物。

慢性病贫血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需要,遵医嘱复查血液学相关指标及与基础疾病相关的辅助检查。

预防

慢性病贫血可以预防吗?

早期发现并治疗基础疾病,可预防慢性病贫血发生。遵医嘱定期复查,可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慢性病贫血。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