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异常是什么?
糖耐量异常(IGT)与空腹血糖受损(IFG)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IGR 是一种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即「糖尿病前期」。
IGT 主要表现为:口服 75 g 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的静脉血糖 ≥ 7.8 mmol/L且 < 11.1 mmol/L,而空腹血糖不超过 7 mmol/L[1]。
IGT 的出现,意味着机体对进餐后的血糖调节出现了问题。
糖耐量异常应该看哪个科?
内分泌科。
糖耐量异常的病因是什么?
糖耐量异常的直接原因是进餐后机体生成的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生成高峰后移、与血糖高峰不匹配,或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足。这些均会造成餐后血糖异常升高。
究其根本,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病因一致,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多,动得少)共同导致糖代谢异常。
糖耐量异常的常见发病人群有哪些?
糖耐量异常容易发生于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2]:
- 一级、二级亲属有 2 型糖尿病人群:2 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史,这类人群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影响糖代谢,增加了糖代谢异常的概率。
- 年龄 ≥ 40 岁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代谢综合征(如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1]。
- 肥胖人群:尤其是腰围过大者,容易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继而引发糖耐量异常。
- 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例如喜欢久坐不动,吸烟、饮酒,经常摄入大量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等,都可能影响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导致糖耐量异常。
-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人群:例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口服避孕药、某些降压药(如氢氯塞嗪)、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某些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等,都可能影响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引起糖耐量异常。
- 得过妊娠期糖尿病人群:在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其胰岛功能相对较差,因此产后更容易出现糖耐量异常。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该病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雄激素、胰岛素升高,从而引起糖耐量异常。
- 心血管疾病患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都与 2 型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继而增加了糖耐量异常的风险。
糖耐量异常主要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糖耐量异常患者通常没有不适症状,仅在抽血检查时发现血糖异常。
可于检查时发现:空腹静脉血糖 < 7mmol/L;口服 75 g 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的静脉血糖 ≥ 7.8 mmol/L 且 < 11.1 mmol/L[1]。
糖耐量异常如何诊断?
诊断糖耐量异常,需进行空腹血糖检查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空腹血糖检查:在早起空腹(指停止进食 6~8 小时)状态下,抽血检测血糖水平,帮助判断空腹血糖是否升高。通常情况下,空腹静脉血糖 <7mmol/L。
- OGTT:可以帮助判断机体的糖代谢情况。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服糖后 2 小时静脉血糖 ≥ 7.8 mmol/L 且 < 11.1 mmol/L[2]。
进行 OGTT 之前需注意,试验前 3 天内不能刻意减少主食的摄入,每日主食量不少于 150 克[2],试验前需空腹 8~10 小时,试验应在早上进行。
糖耐量异常如何治疗?
- 行为干预:首先要做的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戒烟戒酒,对于超重和肥胖者,还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减少食量。
- 药物干预:对于调整生活方式后,血糖仍未恢复正常的患者,可以服用二甲双胍或者是阿卡波糖治疗。
- 手术干预:对于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有严重肥胖的患者,可以考虑减重手术。
- 病情监测:每年至少复查一次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 。
糖耐量异常能治好吗?糖耐量异常患者的预后如何?
部分糖耐量异常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可长期维持正常,但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需要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或者是阿卡波糖。
部分糖耐量异常患者最终进展为 2 型糖尿病,需要更多口服降糖药甚至胰岛素治疗[3]。
糖耐量异常如何预防?
-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用杂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动物油,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少吃油炸食品。
- 规律生活:坚持体育锻炼,避免久坐,防止肥胖,改善机体代谢状态;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熬夜;戒烟,尽量不喝酒。
-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