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化生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耿伟

耿伟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魏玮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4日

内容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内容

肠上皮化生是什么?

食管或者胃黏膜表面的正常上皮被肠上皮所取代。

肠上皮化生可以出现在食管里,也可以出现在胃里:

  • 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的肠上皮化生叫做「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肠上皮替代了覆盖在远端食管表面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
  • 胃中出现的肠上皮化生通常与慢性胃炎有关。

肠上皮化生需要看什么科?

英文名称:Intestinal metaplasia

别名:肠化 、肠化生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肠上皮化生病因有哪些?

  1. 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出现的肠上皮化生,也就是「巴雷特食管」的形成原因来自于「胃食管反流病」,长期、反复的胃酸反流的刺激,导致局部的细胞和组织发生变化。
  2. 胃中「肠上皮化生」出现的原因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肠上皮化生常见人群是哪些?

  1. Barrett 食管的平均诊断年龄约为 55 岁,男性的患病率是女性的 2~3 倍。该病在儿童中一般较少见,在 5 岁以下儿童中则极为罕见。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患病率升高至近 2 倍,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轻度升高,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几乎相等。

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有什么?

肠上皮化生通常不引起症状,一般为患者因消化不良等不适行胃镜检查时,通过内镜及活检发现的。

  1. 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出现的肠上皮化生,也就是「巴雷特食管」,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嗳气、上腹饱胀不适感。
  2. 胃中的「肠上皮化生」本身并不会带来不适感觉。有时可以因为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胀、嗳气、反复腹部不适等症状。

肠上皮化生如何诊断?

  • 肠上皮化生在白光内镜下,可以表现为粗糙、绒毛状外观、或者簇状、岛屿状、白色薄层黏膜沉积物。在染色内镜,如窄带成像内镜(NBI)下,可以表现为「亮蓝冠征」,或者「白色不透明物质」。有经验的内镜医生,会通过内镜表现来准确的识别肠化生病变,并行必要的活检。
  • 肠上皮化生的诊断金标准是活检的组织学评估,也就是病理。表现为食管鳞状上皮 / 胃表面上皮,被肠上皮所取代。

肠上皮化生怎么治疗?

主要是针对形成的原因:

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出现的肠上皮化生,也就是「巴雷特食管」,治疗需主要针对「胃食管反流」。

  • 首先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理:
    • 戒烟,如果超重的话,积极的锻炼控制体重。
    • 忌酒、刺激辛辣和油腻以及过酸过甜的食物。
    • 睡前两小时尽量避免进食。
  • 其次使用药物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 制酸剂:铝碳酸镁,镁铝混悬液等。

胃里出现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如果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建议行规范的「四联药物治疗」,确保根除治疗。

  • 在饮食上注意清淡口味,避免摄入过多盐腌制及深加工食物、过咸食物、少饮酒,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 同时,根据胃黏膜的病变程度,需要定期复查胃镜。

image

肠上皮化生预后怎么样?

「巴雷特食管」,也就是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出现的肠上皮化生,若无合并「异型增生」,同时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控制良好,通常预后良好。每三年复查胃镜即可。
若活检病理出现「异型增生」,则需进行仔细的内镜下评估,根据情况行内镜下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胃里的「肠上皮化生」,其本身是一种「癌前驱性病变」,其严重程度与肠化生的面积相关联。

  • 若胃里出现广泛的、大面积的萎缩和肠化,则胃癌的风险相应升高,建议行密切的内镜随访。
  • 若在肠化的基础上合并异型增生,则根据情况需要行内镜下治疗。
  • 而胃里小面积,灶状分布的肠化,则通畅预后良好,定期随访即可。

肠上皮化生如何预防?

  1. 「巴雷特食管」的形成原因,与长期、慢性的胃食管反流有关。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按时定量进餐、避免超重和肥胖、远离烟酒、少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等,都可以大大减少胃食管反流的频率和程度,从而预防「巴雷特食管」的发生。
  2. 胃里的「肠上皮化生」,常与慢性幽门螺旋杆菌的慢性感染相关,因此避免进食生冷不洁食物、避免饮用生水、积极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同时避免过咸饮食、减少粗糙刺激食物摄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都是很好的预防手段。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