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胀气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王秋华

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范运柱

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0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宝宝胀气是什么?

宝宝胀气指由于吃奶时吞下较多空气、或乳糖不耐受、乳糜泻等原因,使胃肠道内出现过多的气体。

通常宝宝会表现出:腹胀、呕吐、腹痛、屁多、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等症状,乳糖不耐受或乳糜泻的孩子还可能会有大便泡沫等症状。

常发生在吃奶后。婴儿不会表达腹痛,常以哭闹烦躁为表现。而大孩子可能会表达腹中部和上部疼痛(两侧均可出现)。

胃肠道内有一定量的空气是正常现象,每个健康的人的消化道里,都会有一些空气。每个人对胀气的敏感性各不相同,这主要与肠道的敏感性相关,而与吃下去或者产生的气体量无关。

缓解方式

宝宝胀气怎么缓解或减轻?

肠胀气对于 3~4 个月龄之前的小宝宝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并非 「生病」,只要处置得当,一般几天到一两周就会明显好转。

随着宝宝的发育正常,一般 3~4 个月大后生理性的肠胀气通常都会自然缓解,到 6 个月基本会消失,家长不必过度担心。

1. 进食时吞下较多空气

① 注意喂养方式

  • 母乳喂养时,最好让宝宝的脸正对妈妈的乳房,宝宝的嘴巴位于妈妈的乳头水平,并且保证宝宝的嘴能将乳头和乳晕全都含住。


    image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如果是奶瓶喂养,要确定奶嘴上的孔不太大(这样会让奶流出很快),也不太小(这会对宝宝吃奶造成障碍,导致吞进更多的空气)。翻转奶瓶后滴出几滴(大概一秒一滴),然后停止,说明奶嘴上的孔大小合适。喂奶时,先让奶液充满整个奶嘴后再放入宝宝的嘴巴,喂哺时奶瓶始终保持倾斜, 否则宝宝容易吃进比较多的空气。


    image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② 喂奶后注意拍嗝

每次奶后都要记得拍嗝。建议喂奶后把宝宝竖抱,用空心的手轻叩宝宝后背,每次拍 5 分钟以上,或拍出一个大嗝为止。宝宝偶尔有小碎嗝很正常,可以不必一直拍。

如果喂完奶宝宝睡了,也可以让宝宝趴在家长的肩头上竖抱轻轻拍背,促进胃里的空气排出,尤其是对于容易吐的小婴儿来说,可以这么做。

③ 按摩宝宝腹部

把手放在宝宝肚脐附近,顺时针帮宝宝揉揉肚子,每日 1~2 次,每次 1~2 分钟,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肠道蠕动,帮助排气。

2. 进食容易产气的食物

如果怀疑为进食较多产气较多的食物所致。可以尝试注意减少或者回避以下饮食:高纤维食物、水果;产气蔬菜有西蓝花、 洋葱、大蒜、卷心菜、紫甘蓝、蓟菜和芦笋;淀粉类如像土豆、番薯、玉米、面条和小麦等;奶及奶制品,诸如奶酪、酸奶、冰激凌之类;汽水、碳酸饮料和甜味剂等等。

3. 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肠胀气

如果宝宝会出现吃奶后腹痛、肠胃胀气、腹泻以及呕吐等表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可疑乳糖不耐受,可以参考「乳糖不耐受」专题。

4. 乳糜泻引起的肠胀气

怀疑或者确诊乳糜泻的孩子(应当由面诊医生来判断比较合适),注意回避各种含有麸质的食物,比如各种面包、面条、糕点,各种酱汁、抹酱和调味品里,都可能会含有麸质,购买时要仔细阅读产品的成分说明。

上面这几个常见原因引起的胀气,都可以通过给宝宝进行腹部按摩(绕脐顺时针)、让宝宝躺着做双腿「踩自行车」运动、或婴儿排气棒纳肛帮助宝宝排气等措施来减轻不适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面这些措施都不能缓解胀气,或者胀气加剧了,或者孩子精神、食欲明显变差,体重不增或下降,都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

5. 比较少见的原因

如果是肠易激惹综合征 (婴幼儿少见)、感染性肠炎、腹部恶性肿瘤、短肠综合征、先天性巨结肠等等这些少见的情况,那么需要针对具体病因来治疗,才可以最终缓解胀气。

宝宝排气操怎么做?

排气操可能可以帮助宝宝缓解肠胀气,同时减轻胀气引起的腹痛,家长可以尝试给宝宝做排气操。

准备工作:

  • 排气操最好安排在宝宝进食 1~2 小时后,心情愉悦的时候去做。

  • 先准备一个周边环境干净的地方,比如在瑜伽垫上,同时给宝宝穿一件薄且贴身的衣服。如果室内温度适宜,可以不穿衣服,直接裹个尿不湿。

  • 在做排气操之前,家长需要洗干净双手。

操作步骤:

  1. 双手搓热,以肚脐为中心,手掌顺时针轻抚。一圈为一回合,做 4~8 个回合即可。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2. 两手交替向下轻抚,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做两组;之后双手一起往下轻抚,同样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再做两组。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3. 轻轻抬起宝宝的双腿,交替往腹部蜷缩,停 1~2 秒,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做一组;之后双腿同时往腹部蜷缩,停 1~2 秒,同样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做一组。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4. 单手单膝交叉相触,手心以触碰到膝盖为准。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做一组。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5. 垂直抱起宝宝双腿,向腹部做挤压动作,停 1~2 秒,以一个八拍的时长为一组,做一组。


    image
    图片来源:专家提供

按照上面这 5 个步骤,排气操就做好了。

小 Tips:

  • 不一定要等到宝宝不舒服的时候才做排气操,平时有空的时候,也可以给宝宝做,一天 1 次。
  • 在宝宝胀气不舒服的时候,一天做 2~3 次。
  • 严重时,可增加次数,一天做 5 次左右。

怎么预防宝宝胀气?

  • 冲泡奶粉时,不要摇晃
    可以等奶粉慢慢溶解。或是摇晃后,将奶瓶先静置一会,再给宝宝吃。

  • 慢点喂奶
    不要让宝宝很饿或者剧烈哭闹后再喂奶;喂的时候不要让宝宝吃太急,避免吸入过多空气。
    母乳喂养注意衔乳方式,如果是瓶喂的宝宝,要注意奶瓶一直充满奶液,避免宝宝吸入空气。

  • 排除消化道问题
    如果妈妈发现宝宝喝奶粉或者母乳会出现产气过多的现象,那么也需要跟儿科医生讨论,看看是否存在肠道过敏或者程度明显的乳糖不耐受。

image

就诊判断

宝宝胀气如何判断?

婴儿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容易导致肠道「产气过多」和「排气不足」。一般来说,如果宝宝有以下 1~2 个症状,家长就要警惕宝宝可能出现了肠胀气。

  • 肚子膨隆
    宝宝的肚子看着很鼓,摸着不是软软的,而是有一些张力,类似触摸气球。

  • 排气多又响
    排气很多,通俗点说就是放屁多,声音比较响,有时排气的时候还会「崩」出一些便便。

  • 吐奶增多
    如果宝宝还在喝奶,相比以往吐奶会更频繁,甚至每次吃奶都会吐,有时是一小口,有时量更大;同时由于实际摄入的奶量减少了,所以更容易饿,吃奶的次数也会变多。

  • 睡眠不安稳
    容易莫名大哭,哭闹时并没有排便、排尿,给宝宝吃奶也不怎么管用。

宝宝胀气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精神不好(比如嗜睡、或清醒时比往常没有活力、或爱哭)、哭闹烦躁难哄、频繁呕吐、呕吐物有黄绿色胆汁、黄疸、吃奶明显变差、体重增长缓慢或下降、大便有血、严重便秘等等。

此外,家长觉得孩子状态不好,自己拿不准时,也建议就诊。

宝宝胀气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婴幼儿腹肌张力小,腹壁相对偏薄,所以经常会显得鼓鼓的,尤其是吃奶之后,所以孩子每当有哭闹(其实正常的健康宝宝每天都会有哭闹表现)或者其他类似不舒服的表现(比如睡眠不好),大家都喜欢找「胀气」背锅。

此外,小婴儿排便、排气的能力还不够好,排便或放屁之前或当时会哭闹、憋红了脸,也会被认为是「胀气」。所以,孩子不舒服或者家长认为宝宝不舒服时,最好找儿科医生面诊评估情况。

潜在疾病

宝宝胀气常与什么因素或疾病相关?

肠胀气,顾名思义,就是肠道气体过多。可能的原因包括宝宝吞入过多空气、肠道内产气增多、气体排出减少,还有就是外界气压降低导致肠腔内出现气体膨胀。

1. 进食时吞下较多空气

比如宝宝衔乳不良(未含住妈妈的大部分乳晕),或奶瓶喂养的宝宝,奶嘴上的孔过大,或奶瓶的倾斜度不当都可能导致奶嘴里有空气,从而使宝宝吞入过多的空气。

2. 进食容易产气的食物

所有的食物在肠道内消化、发酵都可以产生气体。

如果哺乳妈妈吃了产气较多的食物,就更容易出现胀气情况,比如卷心菜、洋葱、西兰花和一些淀粉类食物(如土豆、番薯、面条等)、奶及奶制品、高纤维食物(水果、蔬菜等)、汽水、碳酸饮料等等。

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发生胀气,要注意是否为进食较多产气较多的食物所致。比如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淀粉类食物、奶及奶制品,汽水、碳酸饮料等等。肠道细菌可消化这些食物的一部分并释放出气体或食物本身含有气体(比如汽水)。

3. 乳糖不耐受引起过度积气

乳糖存在于奶(包括母乳)及奶制品中。孩子如果肠道消化奶里乳糖的能力差,会出现吃奶后腹痛、肠胃胀气、腹泻以及呕吐等表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

腹痛可能为绞痛,通常位于脐周区域或下腹部。家长可能会经常听到孩子的肠鸣音。宝宝大便量大或者次数多、有泡沫且为水样。

4. 乳糜泻引起的肠胀气

乳糜泻又叫麸质敏感性肠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小肠炎症,和遗传相关,由对食物中麸质及相关蛋白敏感引起。乳糜泻常见的典型症状有:添加含有麸质的食物(黑麦、小麦、大麦、燕麦)后出现:长期反复的腹泻、腹胀、体重增长迟缓或体重减轻、腹痛、便秘、呕吐。

5. 营养素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内产气增多
如果宝宝对某些特定的营养成分,比如脂肪、碳水化合物(常见是乳糖)、蛋白质或其它营养素等消化吸收不良,不被消化吸收的「成分」就会在结肠内被细菌降解、发酵,从而生成各种气体,导致胀气。

6. 气体排出减少
肠道的梗阻会影响气体的排出,比如便秘、肠梗阻等。

7. 外界气压变化
一天之内的空气气压会频繁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导致宝宝出现「生理性腹胀」。当外界的气压低于宝宝肠道内的气压,那么肠道内的气体会「膨胀」起来,导致宝宝胀气。

8. 比较少见的原因

比如感染性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婴幼儿少见)、腹部恶性肿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短肠综合征(通常为手术切除)、先天性巨结肠等等,也会引起宝宝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