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帅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童勇骏骨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软骨瘤是一种起源于透明软骨的良性病变,好发部位为手、足的长管状骨,也可以发生在扁骨,如肩胛骨或髂骨。
但软骨瘤同时合并肢体发育畸形,又称内生软骨瘤病;其发生于一侧肢体者又称欧利(Ollier)病。软骨瘤伴发多发性血管瘤者称马弗西(Maffuci)综合征。如果多个部位的骨骼上出现软骨瘤,那么叫做多发性软骨瘤。
它是骨肿瘤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疾病,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手部及足部位,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肿胀和疼痛。
软骨,即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根据软骨组织内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其中以透明软骨的分布较广,结构也较典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般的良性软骨瘤发生癌变的风险较小,其中先天性的、多发性软骨瘤的癌变风险要高于一般的软骨瘤,多发性软骨瘤容易恶变成软骨肉瘤。
软骨瘤多发于青少年,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局部逐渐膨胀,特别是手指、脚趾部位,可发生畸形及伴有酸胀感,多在进行与本病无关的 X 线检查的时候发现。
典型症状是骨骼的无痛性肿块或者畸形,最常病变的部位是手部。伴随症状是肿块逐渐增大,周围组织可能造成疼痛、畸形甚至骨折。
软骨瘤肿块逐渐增大,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骨折、畸形和致残等。软骨瘤中的多发性软骨瘤,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转变成恶性的软骨肉瘤,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病起病缓慢,患者通常无意间拍 X 线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如果患者发现有不明原因的骨以及软组织肿块,最好就要及时就医了。
软骨瘤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骨损伤、慢性感染、放射性刺激、遗传及骨发育过程方向转位等因素有关。
软骨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青少年更为多见。
软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有无软骨瘤。
但仅仅凭体格检查,如发现手足等部位肿胀,有压痛、叩击痛、病理骨折,只能提示患有软骨瘤,尚不能确诊。
确诊软骨瘤最准确的方法还是手术切除或取活检后,行病理检查。
软骨瘤属于良性肿瘤,少数会有转为恶性的风险,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软骨瘤均为原发性的,几乎无继发性的软骨瘤。
与软骨肉瘤最容易混淆。
软骨肉瘤是一种恶性的骨肿瘤,疼痛是软骨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软骨肉瘤可以由多发性软骨瘤恶变转化而来。软骨肉瘤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原发性软骨肉瘤多见于 40~60 岁,而继发性的软骨肉瘤多见于 25~45 岁左右。
去骨肿瘤科就诊。对于没有骨肿瘤科的医院,可以去骨科就诊。
软骨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疾病的具体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软骨瘤多发生在四肢、双手、双足,手术风险主要是出血、神经损伤和韧带损伤等。
彻底手术切除是软骨瘤的治愈标准。软骨瘤属于良性肿瘤,治愈率较高。
有复发风险。
软骨瘤虽属于良性肿瘤,但也存在复发的风险。而且多发性软骨瘤癌变风险较高,需要密切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坚持定期复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视情况而定。
单发性的软骨瘤,手术通常可以治愈。但多发性的软骨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治疗起来较为困难。
由于软骨瘤病因未明,在生活上无需特殊注意。
手术后按照医嘱进行适当的锻炼,从而恢复肢体功能。得了软骨瘤要定期复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即可。
需要复查。
单发性软骨瘤患者术后应遵循医嘱,坚持定期复查至少半年以上,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价是否存在复发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多发性软骨瘤患者,更要坚持长期的随访,因病情严重的程度不同随访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具体需咨询你的主治医生。另外需要密切关注病变部位的情况,因为多发性软骨瘤容易恶变,一旦发现有恶变的倾向,要及时处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软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无法做到有效的预防。
定期的随访、复查是预防软骨瘤癌变的最重要方法,复查时如果发现有恶变的倾向,应及早处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