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伟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贾益君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严格来说,胃肠型感冒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疾病名称,而是一些医生和大众口语化表达的俗称。
提起「感冒」,顾名思义,我们会想到「咽痛、咳嗽、流涕、发热」等一系列症状;似乎「感冒」是对「呼吸系统」更加心有所属,而「胃肠型感冒(Stomach flu)」,也叫「呕吐性上感」。一般是指同时具有「普通感冒」症状和「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一类感染,即除了感冒的表现外,还有一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1]。
从词义的表面意思理解上,「胃肠型感冒」可能会指向以下几类情况:
1. 胃肠炎病毒感染,并伴有轻微感冒症状。
虽然胃肠炎伴有轻微感冒症状常见,但临床并不以「胃肠型感冒」来诊断,因为胃肠炎症状明显时,医生会更直接地诊断「胃肠炎」,而不是「胃肠型感冒」 [1]。
2. 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并导致轻微胃肠炎表现。
这种情况少见,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少数患者可以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称为「胃肠型感冒」。
3. 呼肠病毒科的病毒感染,常见导致感冒 + 胃肠炎症状。
比如呼肠病毒、轮状病毒,是临床常见的病毒类型 [2]。
4. 其它特殊病毒感染,导致感冒 + 胃肠炎症状。
比如手足口、流感、新冠病毒等,也常见,早期可能会诊断「胃肠型感冒」,但明确原因或出现其它相应的症状特征后,不诊断为「胃肠型感冒」。
临床术语上,胃肠炎和胃肠型感冒指向不同的疾病,但其实两者的症状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
急性胃肠炎,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两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腹痛,伴随有恶心、呕吐,或者发热等症状 [1]。
胃肠型感冒,是指患者既有感冒常见的呼吸道的症状,同时也合并有胃肠炎的消化道症状;也就是说,一些病毒感染人体后,能同时侵犯呼吸道和消化道,从而同时引起两个系统的症状。常见的几种可能见上面分型。
患者通常会感到突发的,或者急性加重的咽喉疼痛、流涕、咳嗽、发热,同时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由于强烈的胃肠不适,导致不能正常摄入水分和食物,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脱水,许多患者甚至出现极度的疲乏和虚弱,有时会有合并的心慌、气短、心悸等不适 [1]。
但婴幼儿,老年人,或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力和耐受力相对较弱,较容易出现重症表现。一旦出现严重脱水或者严重的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诱发休克、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3]。
3. 低钾血症:四肢麻木、乏力、肌无力等。
大部分胃肠型感冒可以治愈。
但婴幼儿,老年人,或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力和耐受力相对较弱,较容易出现重症表现。一旦出现严重脱水或者严重的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诱发休克、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3]。
本病常由腺病毒、肠道病毒、呼肠病毒科引起,它们既可以侵犯消化系统,也可以累及呼吸系统。
鉴于以上引起「胃肠型感冒」的病毒,它是可以传染的,传播途径是「经口途径」和「呼吸道感染」途径 [2]。
当有「感冒」+「胃肠炎」表现时,部分医生可能会说是「胃肠型感冒」。但这并不是一个规范的诊断,所以还需要观察症状变化,以了解可能的病因和病情。
没有检查用来确诊「胃肠型感冒」,单纯的「感冒」+「胃肠炎」也不需要进行检查。
但症状严重时,或者为了排除其它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一些检查 [1]:
感染相关检查:通常包含血常规、C -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可以帮助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同时判断感染的程度。
消化道疾病相关酶学检测:包括血淀粉酶、脂肪酶,可以用于合并腹痛患者的补充鉴别诊断。
大便化验:包括大便常规、大便潜血、大便培养检查。一般细菌感染可以看到明显的红细胞,而病毒感染并不明显。
上呼吸系统的症状及发热:可以使用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来缓解不适,多休息,多饮水,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1]。
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的症状,建议清淡流食,口服补液盐,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调,适当可以服用蒙脱石散等缓解腹泻症状的药物。若恶心比较明显,可以服用昂丹司琼等药物,从而缓解症状 [1]。
由于病毒感染往往是自限性疾病,因此大多数轻症患者,注意休息,并进行对症治疗后,很快可以得以康复 [1]。
部分患者需要。
症状比较重的患者,或者老年、幼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或者已经出现脱水、电解质严重紊乱的患者,需要住院输液等治疗 [3]。
「胃肠型感冒」就是一次病毒感染,可以彻底痊愈 [1]。
常用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用于退热、止痛。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呕吐、皮疹及一些头晕不适的症状,停药后可以好转;罕见或长期大量使用时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4]。
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其实这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较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所有药物中是相对较低的。主要注意服用的剂量,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不需要特别担心不良反应。
勤洗手,主动戴口罩,打喷嚏时适当捂住口鼻。
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对于家人可减少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