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
就诊科室:疼痛科 麻醉科
词条作者
张学广

张学广疼痛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陈军

陈军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0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慢性疼痛是什么?

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疼痛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世界疼痛医学协会将疼痛具体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类疾病,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持续发作或者容易反复发作的、病程超过 3 个月的疼痛。

也有学者认为时间分界点应为 1 个月,或者无论疼痛持续多长时间,只要时间超过正常持续时间即可定义为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患者除了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也可能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对治疗失去信心。假如你的家人朋友患了慢性疼痛,也请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治疗。

慢性疼痛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

慢性疼痛不仅是一种长期的不愉快的感觉,同时可能伴随代谢紊乱、内分泌异常、呼吸循环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改变。

比较常见的是影响病人睡眠、食欲、社会活动、工作和学习能力,还会造成病人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慢性疼痛忍一忍就可以了吗?

慢性疼痛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同时也是疾病出现的预警,强行忍受慢性疼痛,只会越来越严重。

一些慢性疼痛早期程度较轻,但不会无故消失,忍着疼痛只会逐渐加重,疼痛的信号从外周到大脑逐级放大,最后变为重度疼痛。

有些疼痛如果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以完全康复,忍受疼痛时间越久,治疗的难度就越大,甚至最后无药可医。

人体疼痛感觉系统是会变化的,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大脑对疼痛的感知发生变化,痛阈降低,发生更顽固的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症状

慢性疼痛的症状有哪些?

  • 疼痛性质:疼痛可表现为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火烧样痛、撕裂样痛、穿击样痛、牵扯样痛、麻刺痛、射击痛、放射痛、麻木痛、电击样痛、针刺痛、紧箍痛、跳痛、冰冻痛等,表现各异,可为深在的或表浅的,可随活动、疲劳、精神紧张、环境或气候改变而加重。
  • 痛觉超敏:非痛刺激(如轻微羽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神经损伤的病人往往表现出痛觉超敏(或称触诱发痛)。如轻微的接触或抚摸皮肤、床单、衣物轻触、风吹、震动等均可诱发疼痛,因此病人疼痛局部不能触碰,病人常佩戴自制护垫保护疼痛区域,甚至出现不能穿衣、保持免痛姿势的情况。
  • 痛觉过敏:是指对正常疼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觉增强,是由于组织损伤后痛阈降低所致,病人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被夸大。比如用一根针扎破皮肤,痛觉过敏病人可感受到十根针刺破皮肤的疼痛感。
  • 感觉异常:是自发的或诱发的一种不愉快的异常感觉,如蚁行感、虫爬感、痒感、麻木感、射击样感觉,也可能出现局部组织深在的搏动样异感或紧缩感等。
  • 伴随症状:很多慢性疼痛疾病伴随呼吸、循环、内分泌、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表现以及精神心理上的变化。

慢性疼痛该如何自我评估?

除了评估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部位、疼痛的可能病因和诱因,疼痛程度的评估也很重要。

常用的方法是数字评估量表(NRS 评分法),用 0~10 这 11 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 表示无痛,10 表示剧痛,被测试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一般 1-3 对应轻度疼痛, 4-6 对应中度疼痛,7-10 对应重度疼痛。

慢性疼痛一定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吗?

慢性疼痛首先是疼痛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者潜在损伤的表现,有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疼痛感觉系统受损后,长时间慢性疼痛也会影响到其他感觉神经系统(温度觉、震动觉等),甚至会影响到运动系统,出现肢体的功能障碍。

有些慢性疼痛是某一种疾病众多表现中的一种,在出现疼痛的同时,也会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比如感觉减退,感觉过敏,肌力减退,走路不稳,肢体运动障碍等。

病因

慢性疼痛的病因有哪些?

  • 伤害性疼痛:主要是皮肤、肌肉、筋膜、韧带、骨和关节的损伤引起的疼痛,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急慢性的肌肉损伤。
  • 炎性痛:由生物源性或化学源性炎症所导致的疼痛,比如纤维肌痛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疼痛常为放电样、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常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感觉异常等。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残肢痛及幻肢痛,创伤或手术后的慢性神经痛。
  • 癌性疼痛:所有因肿瘤本身(肿瘤生长太大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发生的骨转移、内脏器官转移)或肿瘤相关原因(有创检查、化疗、放疗、生物治疗、手术等)所导致的疼痛都称为癌性疼痛,常见于肝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疼痛。
  • 精神性疼痛: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心理障碍引起的疼痛,多无确切的躯体病变和阳性检查结果,病人常主诉周身痛或多处顽固性疼痛,可伴有失眠、多梦、焦虑、抑郁等表现。
  • 其他原因:如动静脉栓塞、脉管炎、雷诺综合征、顽固性心绞痛、痛风等。

慢性疼痛一定是身体上的疼痛吗?

慢性疼痛大多是组织损伤以及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躯体性疼痛,除了实际的躯体损伤,疼痛还具有主观性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慢性疼痛常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睡眠障碍等,这些因素和疼痛形成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

临床中发现,许多查不出病因的慢性疼痛其实是心理疾病导致的,这种主观的心理感觉容易被忽视,作多种检查,消耗大量医药资源。最后仍然没有疗效。

常见的疾病有:紧张性头痛、暗示性疼痛、抑郁症性疼痛、焦虑症性疼痛、癔病或疑病症的疼痛、更年期疼痛综合征等。

诊断

慢性疼痛如何诊断?

慢性疼痛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疼痛主诉,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系统的体格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判断疼痛病因和明确诊断,有时还需要做些诊断性治疗以明确病因。

根据慢性疼痛的定义,疼痛需要超过 3 个月。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有些慢性疼痛的诊断不需要严格遵守 3 个月的期限,正确的早期诊断可以使疾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慢性疼痛诊断时需要做什么检查?

  • 采集病史:主要包括详细的病史(现在和之前的健康状况),疼痛的原因和诱因,疼痛的主要特征(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伴随表现、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以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和治疗过程。
  • 体格检查:医师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直接获得客观依据,包括相关部位的外观变化、活动度、运动功能、感觉测试以及一些诱发症状的试验。
  • 影像学检查:疼痛疾病常用的包括X线检查(多适用于骨和含气组织)、CT 检查(空间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显示骨组织和软组织钙化)、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可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检查、红外热像图检查、骨密度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的血液检查,风湿因子检查,代谢指标检查,肿瘤标志物系列检查等。
  •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等。
治疗

慢性疼痛如何治疗?

慢性疼痛是多学科问题,涉及的疾病分类很广,这里只简单介绍疼痛科常用的慢性疼痛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治疗的基础和核心,几乎所有疼痛病人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 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于神经中枢,镇痛作用强,使用广泛,一般用于中重度疼痛及顽固性疼痛。属于国家管制药品,滥用可有成瘾性,常用药物包括羟考酮缓释片、哌替啶、曲马多、吗啡、可待因、芬太尼家族。
  •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在中枢和外周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与抗风湿作用,中等程度镇痛效应,对各种疼痛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长期应用无耐受性和成瘾性,但是增大服用剂量会有封底效应,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 抗焦虑、抗抑郁、抗癫痫药:可阻断多种离子通道,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兴奋性,可显著缓解一些慢性疼痛疾病,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药。
  • 糖皮质激素:疼痛注射治疗或微创介入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具有强大的消炎、抗炎、止痛的作用,常用药包括地塞米松、复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等。
  • 局部麻醉药:阻滞细胞膜钠通道,注射到神经周围可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主要用于神经阻滞和局部麻醉,常用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 神经破坏药:能够长久的阻滞与疼痛有关的神经传导,是治疗顽固性癌痛以及某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毁损药物,包括乙醇、苯酚等。
    神经阻滞术:直接在神经组织内部或神经周围注射短效或长效局部麻醉药或激素制剂,以终止或阻断神经信号传导,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
    神经毁损技术:通过药物、化学物质、物理方法毁损神经从而达长久阻断神经信号传导的目的。
    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神经周围放置刺激电极,达到神经调节的目的,是缓解很多顽固性疼痛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周围神经电刺激、脊髓电刺激。
    其他包括一些微创介入手段,例如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髓核溶解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吗啡泵植入术、物理治疗、心理学疗法等。

慢性疼痛病因不明该如何治疗?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病因不明确的慢性疼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原则是控制疼痛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睡眠障碍,调节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控制疼痛症状是重点,可以从口服止痛药物、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神经调节甚至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有些疼痛非常顽固,需要长期吃药,反复住院多次治疗。

慢性疼痛会复发吗?

慢性疼痛疾病非常广泛,有一些疾病疼痛彻底缓解后又会复发,其中原因可能是初次治疗并未完全解除病因,仅仅短时间内控制了疼痛症状,后来疼痛又会复发甚至加重,还可能是疼痛治愈后重新出现,与既往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不同。

比较容易复发的慢性疼痛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的头痛、颈椎腰椎病、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风湿免疫性疼痛、血管源性疼痛等。

慢性疼痛可以彻底治愈吗?

慢性疼痛如果早期干预,及时处理,很多都可以在去除病因、控制症状后完全缓解,彻底治愈。因此,慢性疼痛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

慢性疼痛不能忍,越延误治疗,疼痛就变的越重,病情更加复杂,治愈难度也随之上升。

image

生活

慢性疼痛患者生活上应该注意什么?

  • 避免诱因和病因:很多慢性疼痛疾病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劳损中造成的,比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关节炎等,在生活中应避免致病的不良习惯,加强康复锻炼。还有一些疾病在某些诱发因素下疼痛会加重,在生活中也应该尽量避免。
  • 调节精神状态:由于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困扰,很多病人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异常,严重者闭门不出,不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有自杀倾向。因此慢性疼痛病人应理性对待疼痛,多培养爱好和乐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避免陷入情绪陷阱。
  • 睡眠质量要保证:慢性疼痛常伴有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差又会导致疼痛加重,因此有一个好的睡眠非常重要,生活中除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外,必要时还可辅助药物及其他治疗。

慢性疼痛什么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慢性疼痛疾病一般难以自行恢复,如果是疼痛间歇缓解期、治疗维持期或者经治疗后有所好转,可以居家自行观察。

当出现某些变化时,需要再次去医院就诊,比如疼痛较前加重或者发作频繁,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耐受,除疼痛症状外又有其他系统的新发症状,或者疼痛影响到睡眠、食欲、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引起情绪异常,都需要再次就诊处理。

预防

慢性疼痛如何预防?

世界疼痛组织将每年 10 月中旬的第一周定为世界疼痛日,每年以 1 个主题作为关注的焦点,目的为宣传疼痛防治信息,提醒医护和普通人关注疼痛、预防疼痛。目前已提出疼痛的三级预防策略。

  • 一级预防:积极预防或有效控制急性疼痛,例如预防或减轻术后疼痛(超前镇痛、术后使用镇痛泵、术中术后实施神经阻滞,或者使用药物减轻术后疼痛),以减轻急性痛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目前很多工作者较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上班久坐,平时不注重锻炼,经常会遇到颈肩腰腿痛、肌肉酸痛登问题,因此我们要改正不良习惯,纠正错误姿势,特别是年轻人,平时多做一些放松运动和体育锻炼,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
  • 二级预防:预防疼痛的慢性化。越在早期治疗,疼痛持续时间越短,慢性疼痛的程度和治疗难度就越低。比如老年人常发的带状疱疹,在发病初期不积极接受正规治疗,用一些土方偏方或者自服药物治疗疾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疼痛将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果早期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止痛对症处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
  • 三级预防:防治慢性疼痛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很多人会因为慢性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不能正常生活,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因为腰腿痛、关节疼痛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需要家人照顾,无法独立生活,将严重影响工作、社交、经济收入等;一些晚期癌痛病人常因疼痛变的焦虑、抑郁,积极治疗癌痛可缓解情绪异常。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