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庆龙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颌面部在医学上主要是指发髻以下,颈部以上,耳屏以前的面部,除了双眼和鼻子都是属于颌面部。
颌面间隙(Maxillofacial space)是指颌面部骨、肌肉、筋膜、皮肤等之间的潜在腔隙,这个腔隙中充满了脂肪、淋巴结、血管和神经等组织。
就像一件棉袄一样,棉袄的里、面两层布料之间也形成一个腔隙,而棉袄的这个腔隙中则填满了棉絮,这些脂肪、淋巴结、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类似于棉袄中的棉絮,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在医学中叫疏松结缔组织,也叫蜂窝组织。颌面部总共有十个左右这样的潜在间隙,这些间隙之间是相互相连通的。
颌面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颌面部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常由各种病原细菌导致,有时候也同时合并有真菌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比如不能张口或张大扣、不能睁眼或睁大眼、妨碍说话和吞咽等)。
治疗方法为以抗生素为主的药物治疗,当有脓肿形成的时候,则需要配合手术切开,排出脓液,炎症才得以控制。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到生命安全。患病期间不需要隔离,但是炎症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情况,颌面间隙感染不是很常见,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医疗条件发达的地区多见一些。近年来,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和抗生素耐药的出现,颌面部间隙感染有增多趋势。
根据感染所在的间隙可有以下几种:
眶下间隙感染:嘴角外上方,鼻子一侧,下眼皮以下区域。
颊间隙感染:嘴角外侧面。
颞间隙感染:一侧太阳穴上后方的头皮下。
颞下间隙感染:耳垂的内下方,位置比较深,面部及颈部不宜看到。
咬肌间隙感染:下颌角(耳垂下方,近似于直角的下颌骨转角区域)周围。
翼下颌间隙感染:位置比较深,面、颈部不宜看到。
舌下间隙感染:舌头底下,下颌骨围成的马蹄形区域。
咽旁间隙:位置比较深,面、颈部也会有肿胀,但是一般张嘴时可以看到软腭周围的肿胀。
下颌下间隙:下颌角以前的下颌骨下缘(下巴能摸到的坚硬的骨棱)下方区域。
颏下间隙感染:下巴尖下方。
口底间隙感染:当感染位于舌下、颏下、下颌下等间隙的时候叫做口底间隙感染。
感染可以发生在单个的间隙,也可发生在相通或邻近多个间隙,一般情况,感染的间隙越多,炎症越严重,症状也越严重,治疗难度以及风险也就越大。
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类似,炎症区域皮肤发红,我们会感觉到发胀,触摸炎症区域比正常部位温度高,自觉有明显的疼痛感;不能张大口,不能睁大眼睛,吞咽的时候疼痛等。随着炎症的加重,可出现发烧、寒战、乏力、没有精神等全身症状。当炎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时候可能出现昏迷、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一些情况。
当感染比较轻,炎症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炎症区域皮肤发红,可以感觉到发胀和疼痛,比较浅的比如眶下间隙感染时下眼皮及以下的半边面部肿胀,有自发的胀痛,或者触摸、按压面部感觉明显的疼痛;比较深的间隙感染如咽旁间隙、颞下颌间隙等感染时一般会有喉咙疼痛、张口疼痛等症状。常常只有炎症部位的症状,没有寒战、发烧、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
当感染比较重,炎症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皮肤发红、肿胀等症状更加明显,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张不大或张不开嘴巴,上下眼皮肿胀,难以睁眼或睁不大眼睛等,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烧、乏力、没有食欲、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
当感染波及到多个间隙,或者身体抵抗力差等时,经常表现为比较严重的感染,肿胀范围往往比较大,可能从耳朵周围到面部,脖子侧面、前面等区域,个别人感染可能会扩散到前胸和颅腔等部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可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吞咽、甚至昏迷、休克等情况。
颌面部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间隙有眶下间隙、咬肌间隙、颊间隙等间隙。
感染扩散:为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除了可能向邻近间隙扩散之外,也可能向上扩散到颅腔内,导致颅内感染,向下扩散到前胸以及纵膈,形成纵膈脓肿;还可能随着血液扩散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
骨髓炎:当颌骨周围的脓肿,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时可能并发颌骨骨髓炎,增加治疗的难度。
呼吸困难或者窒息: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等感染可能导致肿胀向咽喉部突出,导致咽喉部狭窄或者闭锁,导致呼吸困难或者窒息。
颌面间隙感染不属于传染病,但是当接触到已经施行了切开排脓的患者脓液、分泌物等时应及时清洗双手,如果患者有耐药的情况,则更加需要注意。
一般需要做的检查有:
曲面断层片或者 CBCT(牙科专用 CT):主要确定引起感染的牙齿,当并发颌骨骨髓炎时,可确定骨髓炎波及的范围。
B 超:主要用来确定有无脓液形成、脓腔的范围、脓腔与重要结构如血管的位置关系等,为手术切开位置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也可在 B 超引导下施行穿刺检查,确定是否有脓液形成。
CT:位置比较深的间隙感染可借助于 CT 来判断感染的范围,是否有脓液以及其位置,确定脓腔与重要结构如血管的位置关系等。当感染扩散到达纵膈的时候,常借助于 CT 了解感染波及的范围以及纵膈是否形成了脓液。
面部的疖痈:一般情况颌面部的疖痈在刚开始表现为面部皮肤上的小红点,小红点中央逐渐形成小黄点(脓液已经形成),如果自己挤压、揉搓等可能导致感染扩散,但总体上来讲,疖痈范围比较小,肿胀区域有一个或多个小红点,脓液形成之后小红点处皮肤破裂,有脓液自然流出,而颌面间隙感染皮肤不会自然破溃破口(如果脓肿形成后长时间没有受伤切开,也会自行自皮肤破溃流脓,但不多见),也不会有脓液自然流出。由疖痈之特征性比较强的小红点和小黄点可以区别疖痈和间隙感染。
面部的皮脂腺囊肿并发的感染:皮脂腺囊肿在感染前用手触摸皮肤的时候能感觉到皮肤里面的硬疙瘩,一般有黄豆大小,可能因为反复挤压、揉搓小疙瘩或者熬夜、劳累等因素而诱发感染。皮肤上的疙瘩由小变大,最后可能破裂,感染形成脓液,但 B 超或 CT 检查可以发现脓液界限比较清楚,就跟灌汤包或者汤圆一样,「脓液」周围有一层「皮」(囊壁)。通过 B 超或 CT 一般都能区分是皮脂腺囊肿并发的感染还是间隙感染。
位置比较深的如咽旁间隙、颞下间隙等处的肿瘤并发的感染:当咽旁间隙、颞下颌间隙等处长有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或者并发感染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于间隙感染的一些症状,如吞咽疼痛或者不能吞咽,张不大口或者不能张口;此时往往需要通过 CT、核磁共振等检查或者穿刺(如果 CT、核磁等检查后怀疑恶性肿瘤时,往往不会施行穿刺检查,以免刺激肿瘤而加快肿瘤的扩散)等检查加以区分。
颌面间隙感染应该看口腔专科医院的颌面外科,综合性医院的口腔科或者五官科,如果感染扩散到大脑和胸腔内,可能会涉及到神经外科以及胸外科等科室的协助治疗。
颌面间隙感染没有自限性,不会自己好,但是身体强壮、抵抗力强、感染范围比较小的时候感染比较轻,治疗难度比较小,患者自身的痛苦也相应比较轻。
颌面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两种。
颌面间隙感染的药物治疗以抗菌药为主,最常见的副作用有腹泻、腹胀、腹痛,皮疹、皮肤瘙痒等。通常在停药后症状消失,无需特殊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在最开始用药的时候可能出现药物的过敏性休克,尽管可能性很小,但需要及时得当的处理,否则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
颌面间隙感染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但前提是要及时治疗口内的坏牙,平素提高体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颌面间隙感染需要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