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李卫国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1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SI)是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系统——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平衡能力)、本体觉(身体的感知能力)等——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分析、综合处理、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能力。
「感觉统合理论」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对脑瘫儿童治疗的 Anna Jean Ayres 博士提出的一个假说,之后在美国的一些康复治疗师群体中受到关注和支持,他们认为感觉发展不足或者不恰当是一种疾病,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改善。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是基于「感统理论」延伸出的一个诊断。指大脑不能有效整合感觉信息,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协调、情绪、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发育和行为异常,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
但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证明感觉统合的缺陷是相关失调问题的原因,不建议把它做一个单独的疾病诊断。我们下面也把「感觉统合失调」当作一种临床现象来描述。
据估计,在普通人群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 10%。而在发育障碍儿童中发生率高达 30%。
两者有所交集,又不尽相同。
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是指儿童在没有任何已知的医学病症或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执行和学习适合该年龄运动技能的能力受损,包括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平衡及日常的生活活动。
主要表现为学习运动技能时动作笨拙、身体不协调、运动学习速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并且这种障碍会影响其日常功能性活动和学业。
有学者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原因之一,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信息没有很好地整合,导致动作不协调、运动能力不足。
SID 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和交往困难,依据感觉刺激和 SID 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与身体各种感觉系统相关,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平衡能力)、本体觉(身体的感知能力)等。
感觉统合失调起初可能不容易被家长发现,日积月累的生活中逐渐进展,不积极引导或干预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感觉统合能力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情绪和情感发展、学习、适应能力和行为,从而限制孩子的综合发展。
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可能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产前有害物质暴露(比如吸烟、饮酒、一些特殊药物等)、早产、围产期并发症(比如窒息、感染等)、产后环境毒物暴露、养育方式和养育环境、父母亲的自身因素(比如个性特征、体质)等。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与生俱来的对感觉信息调节以及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常见于发育障碍儿童,比如脑瘫、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发育性协调障碍等,这些人群的 SID 发生率较高。
如果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发育性协调障碍等疾病引起的感觉统合失调,那么与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普通人群的 SID,可能更主要的是后天因素影响。
感觉统合失调的识别和评估,通常采用在 1989 年编制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儿童的触觉、前庭本体觉、空间知觉、视觉等的协调功能进行评价,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感觉评估量表,包括感觉综合评估量表、婴幼儿感觉评估量表和成人感觉评估量表。
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将感觉统合失调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当这些感统症状出现,必须考虑其他发育失调的可能风险——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发育性协调障(DCD)等等。
一般通过病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关的量表就可以判断,通常无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怀疑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发育性协调障等疾病可能的话,则进行相关的测评量表评估,这需要转诊给擅长的专科医生,比如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儿科神经医生等。
病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关的量表,一般由医生当面查看孩子、询问家长就可以了,最了解孩子的照顾者来回答医生的询问,所得到的信息对临床判断比较重要。
正如之前所说,感觉统合失调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而是要注意考虑其他发育失调的可能,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发育性协调障(DCD)等等。
初筛的话,可以看有儿童保健科、儿科(找有儿保经验的儿科医生),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指导治疗,需要酌情转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儿科神经医生、儿童精神病医生或儿童心理医生。
不一定。
对于普通儿童,随着生活中的练习、环境的影响,部分人的症状表现是有可能会自行缓解的,而有些孩子,有可能会遗留一些问题影响终身。
而如果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发育性协调障(DCD)、脑瘫等原因引起的感觉统合失调,一般不会自行好转,有些人还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采用的是能增加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的各种感觉运动活动训练。
治疗师要跟踪这些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根据观察到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要求和计划,循序渐进。还要和家长、老师沟通,使孩子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并给家长和老师提供可以在家庭和学校中能做的「感觉运动处方」。
除非专科医生考虑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为 ADHD 或其他需要用药治疗的疾病引起,否则孩子不需要用药治疗感觉统合失调。
常用的器械有秋千、吊缆、旋转、蹦床、滑板、滑梯、滚筒、跳跳床、隧道、大球、海洋球、羊角球、大陀螺、平衡板、毛刷、组装物品、迷宫等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认为是有效的,而有些研究显示没有效果。不过这些研究都不是按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设计的,所以也都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目前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还没有很充足的证据。如果感觉统合这个假说成立的话,理论上相关的训练会有所帮助。确实有些孩子经过相关的训练,相关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保证营养。注意进食富含 DHA 的食物,比如鱼虾贝类、鸡蛋等。
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多参加相关的练习以改善,积极参与社交,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定期就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儿科神经医生、儿童精神病医生或儿童心理医生或治疗师,以了解病情变化以及制定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不影响。
不要嘲笑和责骂,更不要用惩罚的手段来「训练」感统失调,这可能会反面强化症状,反而使其加重,甚至还会引起心理问题。多正面引导,多主动关心、沟通,多鼓励、陪伴和安慰。家长要多亲子陪伴,在各种亲子游戏中引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目前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病因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可以注意以下事项,以减少感觉统合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