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李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EOPD)是指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的帕金森病,其中发病年龄在 21~50 岁的被又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arkinson’s disease,YOPD),发病年龄在 21 岁以前的又被称为少年型帕金森病(juvenile parkinsonism,JP)。
该病罕见,部分进展缓慢,部分进展快速,患者可出现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也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抑郁焦虑、易怒、冲动控制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治疗主要以药物改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为主,联合心理治疗与康复治疗。无法根治,大多数病例预后不佳,对生活影响较大。
早发型帕金森病十分少见,2018 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该病患者占帕金森病患者数的 5%~10%(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典型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2%),在欧美国家中约为 5%,在日本约占 10%。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早发型帕金森病与典型帕金森病有诸多不同:
运动症状: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与典型帕金森病基本相似,包括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
非运动症状: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性症状与典型帕金森病患者相比有一定差异,如:
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基本特征之外,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常具有一些与特定致病基因相关的特征,也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提示,例如:
早发型帕金森病可能引起多方面的严重后果,但根据疾病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及照料护理情况不同,而出现几率不同:
不同类型早发型帕金森病预后不同,有的类型虽有症状,但发展缓慢,并发症少,不会直接影响寿命;但有的类型发展快,患者快速进展到痴呆、卧床等严重程度,可能因并发感染、外伤、精神障碍等而缩短寿命。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早发型帕金森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可能与致病基因的基因突变或携带多个易感基因有关,目前已发现 20 多个明确的与早发型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
家族中有患有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人,更容易患上本病。
部分会遗传,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主要遗传方式。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常见的如 SNCA、LRRK2、UCH-L1、VPS35 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常见的如 Parkin、PINK1、DJ-1、ATP13A2、PLA2G6 等。
还有一些易感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可检出,不直接致病,但是其存在会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生风险,例如 GBA、MAPT、SNCA 基因等。多个易感基因携带者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
当年龄不超过 50 岁者出现运动迟缓、肌张力障碍、肢体抖动、行走姿势步态异常时,需怀疑早发型帕金森病。同时,若患者有早发型帕金森病遗传病史,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或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需要怀疑早发型帕金森病可能。
体格检查: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异常、肢体肌张力障碍、静止性震颤、行走姿势步态异常等,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球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或病理征阳性等表现。
辅助检查:
早发型帕金森病临床表现多样,需要做的鉴别诊断也较多。例如:
神经内科。
不同类型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对药物反应不一,有的治疗效果好,有的治疗十分困难且进展迅速。但不论何类型,目前均无法彻底根治。
早发型帕金森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康复治疗同样重要,需要加强护理和陪护。
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事件与并发症。
治疗早发型帕金森病的药物与典型帕金森病基本一致,主要包括:
左旋多巴: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金刚烷胺:
MAO-B 抑制剂:
抗胆碱能药:
COMT 抑制剂:
对于其他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精神行为障碍等,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可能,对于病程中晚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副作用不能耐受、或出现严重的症状波动、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手术治疗。
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术后仍需继续药物治疗。
无特殊,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即可。
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不同,早期患者基本自理,中晚期则需要照料者看护其活动,协助其日常生活:
大多数类型的早发型帕金森病不影响生育功能,但可能导致下一代患病。患者所携带的基因不同及遗传方式不同,生育下一代的患病风险也不同。
如果想要生育,应进行充分的产前遗传咨询,可以考虑使用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或遗传学筛查(PGD 或 PGS)的辅助生殖技术(俗称三代试管婴儿)。
只要运动症状控制可,认知功能、情绪及精神状况允许,则可正常学习 / 工作。
可以,鼓励患者在能耐受的范围内适当多运动,早期可进行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中晚期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但均不建议劳累。
可以,有早发型帕金森病家族遗传病史者,均应在准备怀孕前进行产前诊断与产前遗传咨询,避免有病后代出生,有助于优生优育。可使用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或遗传学筛查(PGD 或 PGS)的辅助生殖技术(俗称三代试管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