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顺利风湿科主治医师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2月2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不明原因肺炎,是 SARS 流行后,原卫生部提出的一个名词,目的是:
同时满足以下 4 个条件,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可以诊断不明原因肺炎: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 例或 2 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叫做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患者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等。
是否有流行病学相关性,需由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不是的。肺炎患者需满足上面所说的标准,才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
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肺炎患者的病因都没有(也不需要)查清楚,医生通过经验治疗就可以治好。
比如,有一项医学研究,针对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患者,进行强化病原学筛查,结果只有 38%~87% 的患者能找到确切的致病微生物,这还是专门针对肺炎病人进行病原学强化筛查的结果。
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寒战、胸痛、呼吸困难等。详见关于肺炎的疾病介绍。
有必要,但只要大体推测出是哪一类病原体即可。
对医生来说,推测出肺炎的病原体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这在医学上叫做「经验性治疗」。
如果经验性治疗有效,可以继续治疗下去;如果经验性治疗无效,则要进一步想办法明确肺炎的具体病因。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来推断可能的肺炎病因。在不同环境中感染的肺炎,病原体往往不同,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也有差别。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们将肺炎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除了患者所处的环境,患者本身的状态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医生推断肺炎病因: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约 50% 的肺炎的病原体都是不清楚的,那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怀疑并寻找新的病原体呢?
一般来说,如果肺炎的传染性、严重度、临床特征等没什么特殊之处,那么通常医生不会刻意去明确是否是新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因为这样做并无实际意义。约 50% 的肺炎病原体不明,但也靠经验性治疗而好转。
但如果出现传染性特别强、疾病严重度异乎寻常、或者临床特征特别特殊(比如军团菌感染会导致低钠血症、血尿、蛋白尿等特殊表现)的疾病,那么我们要考虑是否存在新的病原体。
一旦开始怀疑新病原体,医生就需要跟微生物专家、流行病学家等等合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明确病原体。这点对传染性强的病原体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病原微生物,由此解开了很多疾病谜团。比如:
除此之外,医学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些原本在动物界流行的病毒也可以在人间流行。比如:
除了前面提到的 H1N1 成为大流行病毒株外,其他都没有在人类社会大流行。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这些病原体的致病性(致重症率、致死率)偏弱,只是带来感冒样症状,而被我们忽视了。
目前针对肺炎的病原学(病因)检查方法大体有:
有一点需要注意,检测出的微生物并不一定就是引发肺炎的微生物。在做痰培养、血抗体检测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有很多工作要做:
无。
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
当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