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肺炎
就诊科室:感染科 传染科
词条作者
聂顺利

聂顺利风湿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吴晓昇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2月2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不明原因肺炎是什么?

不明原因肺炎,是 SARS 流行后,原卫生部提出的一个名词,目的是:

  • 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置;
  • 及时发现 SARS、人禽流感病例;
  • 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怎么诊断?

同时满足以下 4 个条件,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可以诊断不明原因肺炎:

  • 发热(腋温 ≥ 38 ℃);
  •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比如胸部 CT 显示出肺炎的特征);
  • 发病早期抽血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 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 3~5 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越来越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是什么?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 例或 2 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叫做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患者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等。

是否有流行病学相关性,需由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不明原因肺炎就是对所有没找到病因的肺炎的统称吗?

不是的。肺炎患者需满足上面所说的标准,才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

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肺炎患者的病因都没有(也不需要)查清楚,医生通过经验治疗就可以治好。

比如,有一项医学研究,针对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患者,进行强化病原学筛查,结果只有 38%~87% 的患者能找到确切的致病微生物,这还是专门针对肺炎病人进行病原学强化筛查的结果。

症状

不明原因肺炎会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寒战、胸痛、呼吸困难等。详见关于肺炎的疾病介绍。

病因

医生在治疗肺炎患者时,有必要知道肺炎的病因吗?

有必要,但只要大体推测出是哪一类病原体即可。

对医生来说,推测出肺炎的病原体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这在医学上叫做「经验性治疗」。

如果经验性治疗有效,可以继续治疗下去;如果经验性治疗无效,则要进一步想办法明确肺炎的具体病因。

医生怎么推测肺炎的病因?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来推断可能的肺炎病因。在不同环境中感染的肺炎,病原体往往不同,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也有差别。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们将肺炎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指在生活、工作的社区里感染的肺炎。
  •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指在医院感染的肺炎。
  •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期间感染的肺炎。

除了患者所处的环境,患者本身的状态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医生推断肺炎病因:

  • 年龄:5 岁内儿童更易罹患病毒性肺炎。
  • 基础疾病:比如器官移植患者更容易得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 生活习惯与状态:父母亲吸烟,可增加 5 岁以下儿童的肺炎风险。
  • 疫苗接种状况:美国等推广肺炎疫苗后,肺炎球菌肺炎门诊、住院病人则大幅度下降。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怀疑存在新的病原体?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约 50% 的肺炎的病原体都是不清楚的,那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怀疑并寻找新的病原体呢?

一般来说,如果肺炎的传染性、严重度、临床特征等没什么特殊之处,那么通常医生不会刻意去明确是否是新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因为这样做并无实际意义。约 50% 的肺炎病原体不明,但也靠经验性治疗而好转。

但如果出现传染性特别强、疾病严重度异乎寻常、或者临床特征特别特殊(比如军团菌感染会导致低钠血症、血尿、蛋白尿等特殊表现)的疾病,那么我们要考虑是否存在新的病原体。

一旦开始怀疑新病原体,医生就需要跟微生物专家、流行病学家等等合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明确病原体。这点对传染性强的病原体尤为重要。

近些年有哪些新发现的可导致肺炎的病原体?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病原微生物,由此解开了很多疾病谜团。比如:

  • 2001 年,发现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是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的常见的重要病原体。
  • 2003 年,发现 SARS 冠状病毒,打破了冠状病毒毒性偏低的偏见。
  • 2005 年,发现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 HBoV)也是常见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 2012 年,发现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 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致死性最高的冠状病毒。
  • 2014 年,发现肠道病毒 D68 是美国儿童的常见肺炎病原体之一。
  • 2019 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造成了全球范围的大流行。
  • ……

除此之外,医学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些原本在动物界流行的病毒也可以在人间流行。比如:

  • 1997 年,香港发现甲型 H5N1 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它原本主要是在飞禽间流行。不过其感染性似乎不是那么强,没有成为大流行病毒株。
  • 2009 年,原本在猪流行的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突破物种障碍,导致了人类间的流感大爆发。它此后成为人类里普遍流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株。
  • 2013 年,中国华山医院感染科发现人类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7N9)而引起的重症肺炎。以往认为它仅仅在飞禽里传播。但是它传染性不强,人类之间只有很亲密的接触才会被传染,所以被定义为「有限」人传人。
  • 除此外,还有 H5N6、H7N2、H7N3、H7N7、H9N2 等等。

除了前面提到的 H1N1 成为大流行病毒株外,其他都没有在人类社会大流行。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这些病原体的致病性(致重症率、致死率)偏弱,只是带来感冒样症状,而被我们忽视了。

诊断

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针对肺炎的病原学(病因)检查方法大体有:

  • 痰培养:取得痰液在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微生物。
  • 血培养:抽血在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微生物。
  • PCR:取得痰液、血液等不同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找到并确认病原微生物的核酸。
  •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即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能快速对不明微生物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身份」。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就是通过 NGS 来明确的。
  • 抗体检查:可以采集血液、尿液,查找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从而间接识别出病原微生物。

有一点需要注意,检测出的微生物并不一定就是引发肺炎的微生物。在做痰培养、血抗体检测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治疗

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诊后,医生通常需要做哪些工作?

有很多工作要做:

  • 采集流行病学史: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会格外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 逐级报告:医务人员诊断不明原因肺炎后,需要立即报告给自己所在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需要在 12 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病因的,需要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
  • 必要时转诊:不具备医疗诊治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患者的医院进行传染病报卡。
  • 收住入院并隔离:有接诊条件的医院,诊断不明原因肺炎后,会立即将患者收治入院,并需要按呼吸道传染病的标准进行隔离、治疗。
  • 采集标本送检:采集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标本,包括患者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患者死亡,且家属同意尸检(传染病危害较大,希望家属能尽量配合尸检),需要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采集到的患者标本,需要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 登记密切接触者: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image

生活

无。

预防

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诊时,接诊医生需要采取哪些防护措施以防被传染?

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

当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参考资料
· Chalmers JD, Rother C, Salih W, Ewig S.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does not accurately identify potentially resistant pathoge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Infect Dis 2014; 58:330.
· Torres A, Niederman MS, Chastre J, et al. International ERS/ESICM/ESCMID/ALAT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of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SCMID) and Asociación Latinoamericana del Tórax (ALAT)[J]. Eur Respir J 2017; 50.
·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3 Months of Ag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1年版)
· Wattles BA, Kim AJ, Cheerva AC, et al. Cytomegalovirus Treatment in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Patients[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7; 39:241.
· Suzuki M, Thiem VD, Yanai H, et 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ing exposure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pneumonia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in Vietnam[J]. Thorax 2009; 64:484.
· Olarte L, Barson WJ, Barson RM, et al. Pneumococcal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in US Children in the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Era[J]. Clin Infect Dis 2017; 64:1699.
· Gadsby NJ, Russell CD, McHugh MP, et al.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Testing for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Clin Infect Dis 2016; 62:817.
· Jain S, Self WH, Wunderink RG,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U.S. Adults[J]. N Engl J Med 2015; 373:415.
· Johansson N, Kalin M, Tiveljung-Lindell A, et al. Etiolog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creased microbiological yield with new diagnostic methods[J]. Clin Infect Dis 2010; 50:202.
· 原卫生部.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卫应急发[2007]158号.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