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2011 年 5~7 月,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居民中,以及在去过德国的旅行者中,暴发了一起以「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导致这次疾病暴发的病原体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接近一半的病人需要住院进行支持治疗,比如补充液体、透析治疗等,抗生素对本病没有明显的作用。
无并发症的患者通常在 1 周左右缓解;病死率约为 1%~2%;39% 的患者会伴有肾损害相关问题,如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异常;4% 的患者会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昏迷、运动功能受限等。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主要是在 2011 年 5 月至 7 月,在德国以及去过德国的旅行者中暴发过,也波及到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暂时没有。
2~10 天,常见为 3~4 天。
患者出现的症状轻重不一。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如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就是比较严重的,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血红蛋白尿,个别患者死亡。
患者感染后死亡率通常为 1%~2%,老年人和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患者死亡率会更高一些。
大肠杆菌(也叫大肠埃希菌)在人体胃肠道里是正常存在的,但如果大肠杆菌的基因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可以根据细菌外膜的脂多糖(O 抗原)和细菌鞭毛(H 抗原)的不同,来对大肠杆菌进行区别。这次导致德国疾病暴发的大肠杆菌 O 抗原代号为 104,故称之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可产生志贺毒素,引起血性腹泻、溶血尿毒综合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它还能产生超广谱的 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失效。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的,通常是因为生食被该细菌污染的菜蔬所引发的。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相对罕见,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后某些患者可长期排菌,排菌平均时间为 17~18 日,最久可长达 157 天以上,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从报道的病例里看,88% 的患者在 17 岁以上,超过 60% 的患者为女性。
对于有急性血性腹泻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患者,应怀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尤其是伴随腹部压痛且无发热时。
对于曾在大肠杆菌 O104 感染暴发期间前往德国者,也应怀疑本病。
首先,医生需要进行查体,主要是看看是否有贫血的面容、眼睑结膜和口唇的颜色是否苍白、心率是否有增快,还要触摸腹部看看腹壁硬不硬、有没有压痛。
关键是要进行化验来确定是不是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包括粪便检查和抽血检查。
对于上述怀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的患者,若以下四项结果中至少有一项阳性,则可确立诊断: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可能与其他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类似,比如大肠杆菌 O157 感染。
主要是通过检查粪便,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以及抽血检出血清抗体,来进行区别。
感染科,传染科,消化内科,普通内科。重症患者也可能直接在急诊科就诊。
需要进行消化道隔离。
目前认为,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促进细菌释放志贺样毒素,增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生率。因此确诊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的病例,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主要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比如:
可以。
无并发症的患者通常在 1 周左右缓解。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痊愈。
由于腹泻导致水分丢失较多,每日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量,所以鼓励患者多饮水。
应该进食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少渣少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欲恢复后,食量应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及进食过硬食物,以免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及肠出血。
如果身处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感染的流行区域,注意以下事项对预防感染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