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龙振昼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因为吃了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淡水螺肉(主要是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或软体动物而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大脑和脊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急性脑膜脑炎。
患者发病常较急,早期多有发热,随后相继出现头痛,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异常,或面部和肢体麻痹,或嗜睡、抽搐、癫痫、躁动、精神失常等症状。
大多数脑部管圆线虫病患者能够自愈。对于本病是否需要使用驱虫药,存在有一定的争议。我国部分研究认为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不失为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较好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疗效更佳。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螺类、蟹、蛤蝓及蛙类、淡水虾、被螺类污染的蔬菜等。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较为罕见的疾病,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病例数在 3 000 人以上。
本病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南部),以及整个太平洋海盆,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夏威夷和几个较小的太平洋岛屿。
另外,由于感染大鼠经船只的传播,该寄生虫也见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古巴、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并且已从新奥尔良传播至路易斯安那州的其他地区。在欧洲和美国发现了更广泛的散发病例,其中仅部分是与旅行相关。
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随着福寿螺的不断扩散,加速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
2006 年 5~8 月,在北京出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疫情,称之为「北京福寿螺」事件,在此期间有消费者先后在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酒楼及其分店食用过加工不当的福寿螺菜肴,引发 100 多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1 天~6 周以上不等,平均为 1~3 周。
潜伏期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潜伏期的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人有腹痛、腹泻,但症状不重,且很快消失。
发热:潜伏期后大多起病较急,早期多有发热,38~39 ℃,体温多在数天后降至正常,少数病人可持续数周。此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移行到神经组织或眼部组织等部位,导致相应的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感染后 2~35 天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
眼部症状:偶见眼内感染虫体的患者,可造成单侧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少数病人可有怕光,复视,视力模糊的表现。
肺部症状:肺部感染的患者可有咳嗽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 等)肺内可出现阴影。
消化系统症状:感染后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部分病人可有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大多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所致的头痛、脖子僵硬、恶心、呕吐、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视物模糊等通常会在数周之内逐渐消退。
仅有极少部分病人有慢性的后遗症,表现为感觉异常、无力、认知功能减退等,但通常后续也会逐渐消退。
广州管圆线虫病导致死亡不多见,不到 5%。出现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四肢明显无力、意识障碍(如昏迷)等情况,提示病情凶险,死亡风险高。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原体为广州圆线虫(曾称其为广州肺线虫、广州住血线虫、鼠血圆线虫等),隶属线虫纲、管圆线虫属。
成虫虫体呈线状,雌虫较雄虫略大,虫体头端尖细,后部向腹侧弯曲,尾端尖锐。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鼠类右心和肺动脉内。
雌虫产卵,卵随血流进入鼠肺部毛细血管,数天后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由肺泡内脱出,沿气管上升至咽部被鼠咽下,再经胃、肠随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自然界可存活 2 周。
若被中间宿主(某些陆生或水生螺,蛞蝓等软体动物)吞食进体内,经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可长期存在于螺体内,其对鼠类及人类都具有感染力。在我国传播广州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主要是福寿螺、褐去玛瑙螺等。
此外,鱼、虾、蟹、蛙、蛇等如吃了带有第三期幼虫的螺类,则幼虫即被转入其体内长期存在,此称转续宿主,同样具有感染性。
当上述这些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或是转续宿主被鼠吞食后,第三期幼虫(感染性幼虫)移行至大鼠脑部,在此发育为成虫,然后这些成虫进入大鼠的静脉系统,再到有心和肺动脉内,以此循环繁衍生息。
人吃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的食物后,幼虫可钻入胃肠壁的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散布至全身,到达人体肺、脑、肝、脾、肾等各种组织器官。
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除大脑外,还可累及小脑、脑干、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根等。
幼虫移行的机械性刺激和人体对虫体的排异,可使病变部位充血、出血、组织损伤及出现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后者在死亡变性的虫体周围最强。
在脑膜、蛛网膜及脑内的虫体周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巨噬细胞侵润,甚至形成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被侵犯的脑膜可增厚粘连,造成脑室轻至中度扩张,出现相应的疾病症状。
在人体中,成虫移行至脑部(或极少情况下移至肺部、眼部等),但不产卵,所以不会人传人。
人群普遍易感。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水,疫区玩耍接触泥土的儿童,疫区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与水的旅行者都容易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
近期进食了生的或不熟的螺肉;进食了生的或不熟的转续宿主(淡水鱼、虾、蟹,蛙、蛇等)的肉;吃了未清洗干净的被第三期幼虫污染的蔬菜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是有疫区居留史等。
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针刺感、烧灼感等)、面部或肢体麻痹、抽搐、癫痫、躁动、嗜睡、精神失常、昏迷、畏光、复视、视力模糊,单侧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等表现。
此时需要怀疑广州管圆线虫病。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比如脑膜刺激征等)以及视力相关的检查。
辅助检查:比如:
血常规:会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可正常,极少数病例可找见虫体。
免疫学检查:检测的内容为 IgG、IgM 抗体和循环抗原(Cag),检测的标本为病人的血清或脑脊液。
病原学检查:可从脑脊液、眼或其他寄生部位查见本虫幼虫或成虫。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很低,但一旦阳性可百分百确诊,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分析可敏感测出寄生虫的 DNA。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多数病人无明显阳性所见;胸片和 CT 可显示肺部病灶,多在肺的周边部,可表现为较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肺部浸润的影像,也可表现为长条形或结节状的阴影。
医学上有一套诊断标准,具备第 1~4 项可做临床诊断,具备第 7 项为病原学诊断,第 5 及第 6 项为辅助诊断内容。
广州管圆线虫病需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脑膜脑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脑炎,其它脑寄生虫病(肺吸虫、血吸虫、囊虫、裂头蚴及棘颚口线虫病等)相鉴别。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
感染科或神经内科。
不需要隔离。人体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在人体中成虫移行至脑部(或极少情况下移至肺部、眼部等),但不产卵,所以不会人传人,不需要隔离。
大多数脑部管圆线虫病患者能够自愈。对于本病是否需要使用杀虫药,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医学研究着不建议使用驱虫治疗。
我国的一些研究认为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不失为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较好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疗效更佳。杀虫药的使用疗程为 7~10 天,使用过程中的可能副作用有头痛、肝损害、皮疹、发热等。
除了杀虫治疗,主要就是支持性治疗,也就是患者的病情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医学上称之为对症治疗),比如颅内压高就降颅压,头痛严重可酌情给予镇痛剂,眼部有虫者先请眼科医生手术将虫体取出后再行抗虫治疗,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如果没有再次感染,移行的幼虫会逐渐死亡,其引发的炎症和症状也会消退。
婴幼儿可以服用杀虫药。目前我国应用较广泛的治疗方案是阿苯达唑联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泼尼松)。
阿苯达唑推荐用量为每天 20 毫克/公斤体重,分三次服用,连服 7~10 天。
用药时需注意监测肝功能,合理调整阿苯达唑剂量。
孕妇主要为对症治疗,详见上文。孕妇治疗期间,可能导致流产等妊娠不良事件。
大多数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能够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极个别患者会有慢性残疾甚至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期间饮食上没有特殊要求,推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感染过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人,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如果不加注意,还会被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