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菠急诊科医师
王文传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人兽共患病(又称人畜共患病),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个病原体,既可以感染动物使其发病,也可以传播给人类;常源于家禽、家畜、宠物或野生动物等。
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 / 体液、密切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人兽共患病是非常重要的传染病类型,根据病原体不同包含多达上百种具体的疾病,每种疾病有相应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案和疾病结局。我们常常听到的狂犬病、流感、结核等都属于人兽共患病的范畴。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人兽共患病可大致分为:
根据前文对人兽共患病的种类的介绍就可以知道,人兽共患病比我们想象的要常见的多。人类约 75% 的传染病都属于人兽共患病,其中:
这三个专业名词看起来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它们的概念也是有重叠的。人兽共患病的概念我们已经在前文中提到,那么后两者是什么意思呢?
详见各具体疾病。
人兽共患病的危害可以从对患病个人及家庭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等大方向的影响来说。
从人兽共患病的种类里,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如雷贯耳」的疾病名在列,包括:
乃至此次出现全球爆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论是对患者及其家庭,还是对世界经济,甚至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影响,损失不可估量。
人兽共患病常见于:
宠物狗可能引起狂犬病、巴斯德氏杆菌病、犬布鲁氏杆菌病、沙门菌感染、弯曲杆菌感染、隐孢子虫病、鞭毛虫病等。
此外,许多寄生虫病可以通过粪便从狗传染给人,包括弓蛔虫病、皮肤幼虫移行症、棘球蚴病和钩虫病。
猫既可以引起很多与狗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比如狂犬病、皮肤幼虫移行症、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兔热病以及鼠型斑疹伤寒等;也可以传播猫科动物特有的人畜共患病,包括猫抓病、弓形虫病、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等。
大多数人兽共患病,最常见于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密切接触动物的人们。比如饲养家禽、家畜者,从事牲畜检疫、宰杀、加工等相关工作者,密切接触宠物者,以及非法捕猎、倒卖、食用野生动物者。
老年人、孕妇、儿童,及本身存在免疫低下疾病者,在同等条件下感染风险更高。
而对于一些传染性较强的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比如 SARS、流感等,在疾病流行期即便无动物接触史,也可以因为呼吸道、密切接触等方式从其他患者中获得。
根据具体病原体和疾病的不同,传播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流感、SARS 等通过飞沫等途径传播;戊肝、沙门氏菌病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艾滋病通过血液 / 体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人兽共患病的诊断通常不容易。
因为很多疾病本身的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感染方式也较隐匿,很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除非有非常明确的高危动物接触史 + 典型的症状表现,医生通常不会首先想到是人兽共患病。
而要诊断人兽共患病,需要相应的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以及病原学的诊断依据。
人兽共患病,因其包含了表现各异的上百种具体疾病,故患者就诊时常会根据初始症状去相应的专科就诊,比如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但一旦确诊,还是建议至感染科或传染病科就诊。
人兽共患病是否容易治疗,并没有简单的指标来衡量。
理论上来说,病原体明确,症状典型,且有确切易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疾病都相对比较容易治疗,比如布鲁氏杆菌、沙门菌感染、戊肝等。
但是不排除一些「容易治疗」的疾病出现并发症或重症病例,比如流感,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绝大多数的人兽共患病是需要隔离治疗的,根据疾病传染性和危害性不同,隔离的措施也不同。比如:
正常去动物园游玩,不会得人兽共患病。尽量不直接接触动物,如有互动环节,在接触动物后要及时洗手,不要用未清洗的手去触碰眼睛、鼻腔等黏膜暴露处就可以。
但对于存在免疫抑制状态者,包括艾滋病、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不建议去动物园游玩。
预防人兽共患病的措施与其易感因素是一一对应的:
正常饲养、接触狗狗而被传播疾病的风险很低,并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风险进一步降低:
正常饲养、接触猫咪而被传播疾病的风险很低,进一步降低患病风险的措施与家有宠物狗时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