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菠急诊科医师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顾名思义,可以拆分成 3 个概念来解读。
首先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禽甲型(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主要在鸡鸭鹅等禽类中流行。
禽甲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其中由 H5 和 H7 亚型毒株(以 H5N1 和 H7N7、H7N9 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因其致病性和毒力较强,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类病毒感染了人类,导致人类出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就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不算常见。
以 H5N1 为例,自 2003 年发现至今,其散发性传播约感染了 860 人;而 H7N9 在 2013 年首例报告后共约出现了 1 300 例;基于庞大的人口总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不常见。
但是它有很明显的季节流行性和一定的地域分布性,并且根据对病毒遗传特征的研究结果,需高度警惕大流行的发生。
禽流感病毒,其本质还是「流感」,所以即便感染了不同的病毒亚型,其多数症状还是类似的。
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以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具体到不同亚型,会有一些特异性的症状表现,比如:
人感染 H5N1 禽流感后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症状,也可仅表现为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头痛、肌肉酸痛、腹泻、脑病、结膜炎、牙龈出血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爆发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脑病、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这些都可以导致死亡的最终后果。
禽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病毒 A 型病毒株,主要感染家禽(鸡鸭鹅等)或野生鸟类而引发传染病,部分可以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最常见的有 H5 和 H7 亚型毒株,又以 H5N1 和 H7N7、H7N9 为代表,致病性和毒力较强,且被证实可以感染人类,从而引起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系列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最常见的是 H5 和 H7 亚型毒株,又以 H5N1 和 H7N7、H7N9 为代表。
人类可以因密切接触被感染了的禽类而患病,包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活禽或其排泄物、无呼吸道保护下参与疫区禽类捕杀、食用了未完全煮熟的禽肉等。
但是否存在「人传人」目前并无定论。目前的研究认为,H7N9 亚型尚无持续人际传播的证据,H5N1 亚型可能存在有限的人传人。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由于 H5N1 亚型重症更多、死亡率更高,目前一旦诊断 H5N1 型禽流感,要求按空气传播来隔离治疗。
理论上来说,所有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易感;相对而言,儿童、孕妇、老年人、基础有慢性疾病等特殊人群,一旦感染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所以尤其需要预防。
另外,还有部分人由于工作性质,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危人群,比如:从事家禽、野禽养殖、销售、加工的人员;从事或参与疫区禽类捕杀、疫点处理的人员、兽医;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人感染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
禽流感主要感染禽类,家禽和野生禽类多数都对禽流感病毒敏感,比如鸡、鸭、鹅、鸽子、鹦鹉、孔雀、海鸥、燕子、鹭、斑头雁、鹌鹑等。除了禽类之外,猪、马等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
所有传染病的确诊都依赖于找到病原体。
对于有禽流感流行病学史 + 典型禽流感症状的患者,医生会采集患者的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等多种标本,进行病毒的实时 RT-PCR 检测来确诊。
此外,病毒培养、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等也可以帮助确诊,但前者对检测机构要求极高,后者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对急性感染的患者没有帮助,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
怀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医生首先需要做病原学检查来帮助确诊,具体已在上一问中说明。
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医生还会做: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容易与各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混淆,比如季节性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非典型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部分少见病例还可以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病毒学脑炎等相混淆。
呼吸内科或感染科,许多患者可能因首发症状去发热门诊或急诊就诊。
部分年轻、基础身体健康、没有严重并发症的 H5N1 禽流感患者,在保证营养、休息的情况下,存在自己好的可能性。
但仍建议及早就医,以免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不一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的治疗效果及是否能完全治愈,也是根据患者年龄、自身状况、有无并发症等因素不同而不同的。
如果没有并发症,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也就是「流感」的一种,疾病高峰都在 1 周左右,大部分患者在 2 周左右症状就可完全消除。
轻症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
而重症患者,特别是基础就有心肺疾病、免疫缺陷的患者,有可能留下后遗症;包括心肺功能的损伤、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等。
根据亚型不同死亡风险不同,其中人感染 H5N1 禽流感重症率和死亡率最高,整体死亡率在 53% 左右。
另外,孕妇、老年人、有慢性共存疾病者(比如患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营养不良、肿瘤、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疾病等),这些特殊人群更易出现重症,死亡率会高于普通人群。
对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轻症患者,正常饮食即可。三餐规律,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取,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虾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特别是在有发热的情况下。
重症患者,特别是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则可能无法经口进食,需要通过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液,或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及肠外营养,待病情好转后尽早恢复经口饮食。
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急性期建议以休息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运动,注意饮食,戒烟酒。
同时注意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遵从医生指导严格自我隔离,避免造成疾病传播。
需要。虽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人际间传播很有限,但还是按照空气传播来进行隔离。
普通人群:
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高危人群:
目前美国和欧盟已批准了两种 H5N1 禽流感疫苗,但其生产技术困难,且只有轻度免疫原性,需多次注射才能引起血清保护,故而并未广泛使用。
对于普通人,建议每年在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病原体的感染,也可预防混合感染。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类。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在上报时限、预防、控制措施上都有不同,显然甲类要比乙类更重视更严格。目前甲类传染病仅鼠疫、霍乱两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因其部分亚型死亡率高,危害大,防控较为困难,可能导致大流行等,目前按甲类管理,以便更好的监测管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