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性黄疸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范运柱

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施翰

施翰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母乳喂养性黄疸是什么病?

母乳喂养性黄疸,又称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或称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在生后的数天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 10%。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已经达到干预标准的新生儿需按照新生儿黄疸处理要求给予及时的干预。

根据黄疸值的不同,可以继续帮助建立母乳喂养、补充配方乳和光疗干预;一般不需要其它任何治疗,包括晒太阳、益生菌和某些退黄的药物。母乳喂养性黄疸若及时干预,恢复好,若没有其它并发症,则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症状

母乳喂养性黄疸有什么表现?

母乳喂养性黄疸属于新生儿黄疸中的特殊类型,和母乳喂养相关。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常发生在出生后 1 周内,多在最初 2~3 天;若出生 1 周后仍喂养不足,也可导致黄疸升高或下降缓慢。

胆红素沉积在皮肤、黏膜和皮下组织使其变黄,主要表现为「黄疸」,即皮肤、巩膜黄染。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 10%,还可有小便少,黄色或砖红色,大便少尿,后续体重增长不良。

而且如果产后母亲缺乏哺乳技术的知识、出院前未正确处理母乳喂养相关的母亲并发症(如乳房肿胀、乳头皲裂和乏力)、新生儿无效吸吮或者生后 24~48 小时母乳量有限等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从而导致母乳分泌不足或减少,新生儿处于饥饿、脱水和营养缺乏状态,使得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体重下降过多,加重黄疸,甚至导致脱水、低血糖、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出生后 1 周内黄疸超过 12 mg/dl (205.2 μmol/L) 的达 13%。

母乳喂养性黄疸会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吗?

母乳喂养性黄疸往往发生在出生后 1 周内,刚好和新生儿黄疸高峰期重叠,对黄疸不高的新生儿影响不大,但往往会给病理性黄疸造雪上加霜的结果,黄疸数值往往会更高。但无论如何,新生儿出生后的前 7 天都应该监测黄疸并遵医嘱随访,积极和处理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减少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无论哪一种原因,重度黄疸时急性胆红素脑病风险都会升高。单纯母乳喂养性黄疸较少超过 20 mg/dl (342 μmol/L),而当总胆红素浓度大于等于 25 mg/dl (428 μmol/L) 时,健康的足月儿会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通过积极干预,黄疸异常高导致的急性胆红素脑病可能是可逆的,也可能导致永久的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核黄疸)。

新生儿黄疸怎样判断严重程度?

  • 根据血清总胆红素值(TSB)水平的升高程度,可分为:

  •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 峰值 > 342 umol/L,即 20 mg/dl;

  • 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 > 427 umol/L,即 25 mg/dl;

  • 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 > 510 umol/L,即 30 mg/dl;

  • 除此以外的归属于轻、中度。

病因

母乳喂养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母乳喂养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哺乳不足导致婴儿乳量和能量摄入不足,进而导致低血容量和体重明显减轻;摄入减少也会使胎粪排出延迟,排便减少,胆红素清除减慢及肠肝循环增加,继而导致总胆红素升高。这些因素导致了高胆红素血症(即黄疸),某些患儿还会出现高钠血症,即血清钠 > 150 mmol/L。

与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即孕周为 34~36+6 周)可能更难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儿的睡眠更多、易疲惫,和/或因口颊协调和吞咽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难以维持衔乳,所以可能无法吸完乳房内的乳汁。因此,这类婴儿及其母亲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密切监测。

由于分娩人数增加,分娩后新生儿及其母亲的住院时间缩短,所以很难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也较难做好后续监测。而成功的母乳喂养和监测是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核心措施之一。

诊断

母乳喂养性黄疸如何诊断?

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异常升高或消退缓慢(参考新生儿黄疸标准),同时存在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生理性体重下降 > 10%,或体重增长缓慢(参考中国或 WHO 生长曲线中的增长速率),新生儿可表现小便少,黄色或砖红色尿,大便少,可以考虑母乳喂养性黄疸。

经成功建立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后,上述异常症状得以改善,黄疸也随之消退,可以临床诊断母乳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性黄疸需要和什么疾病区分?

当黄疸上升和下降并不符合母乳喂养性黄疸的特征,需要考虑其它原因或病理原因导致的黄疸。

同时注意和「母乳性黄疸」鉴别:

母乳性黄疸是指出生 1 周以后(7~14天)黄疸仍超过生理性范围。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 6~7 日出现,出生后 2~3 周达到高峰,黄疸可持续 4~6 周或可延长至 2~3 个月;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 48~72 小时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它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

治疗

母乳喂养性黄疸看哪个科?

新生儿科、儿科和儿童保健科均可。

母乳喂养性黄疸怎么治疗?

当怀疑或有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典型症状时,应该指导和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及能量,必要时补充配方乳。

可以频繁地母乳喂养(> 10 次 / 24 小时),不分昼夜,正确的哺乳指导可以减少早期母乳喂养黄疸的发生率,即使在发生母乳喂养性黄疸时,也应尽可能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摄入量不足、体重减轻过度或婴儿出现脱水症状时,则应频频喂给,补充配方奶或母乳。

也可以暂时中断母乳喂养,用一两天的配方奶代替,以便迅速纠正摄入量不足、体重减轻过度或脱水状态。

1 周龄内已经达到干预标准的新生儿需按照新生儿黄疸处理要求给予及时的干预。

1 周后当血清总黄疸(需抽血)> 342 μmol/L(20 mg/dl)时则给予光疗退黄。

母乳喂养性黄疸可以晒太阳吗?

不可以,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宝宝关键在于增加摄入量。

对于所有黄疸的宝宝,常规户外活动即可。虽然已明确日光直接照射能够降低黄疸水平,但由于裸露的婴儿直接暴露于阳光下有出现日晒伤的风险,所以不推荐将其作为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

此外,接受日光直接照射的婴儿也会暴露于不需要且可能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从而增加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风险。

母乳喂养性黄疸可以口服用药吗?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宝宝关键在于增加摄入量。当需要照蓝光治疗时,药物无太大帮助;不需要照蓝光治疗时,一般也不需要用药。所以按蓝光治疗的流程走即可,不需要口服任何号称可以退黄的药物。包括益生菌、中草药和苯巴比妥等化学药品。

image

生活

母乳喂养性黄疸需要忌口吗?

不需要,哺乳妈妈可以正常饮食,均衡营养即可。

母乳喂养性黄疸可以接种疫苗吗?

母乳喂养性黄疸一般不会发生在宝宝满月之后,只要宝宝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预防

母乳喂养性黄疸可以预防吗?

可以。

母亲可以学习正确的哺乳方法,和引导宝宝正确地衔乳,以减少喂养不足的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及时发现母乳摄入不足,并积极干预:

  • 宝宝出生后,特别是前 7 天要注意监测黄疸变化,并根据黄疸值决定处理方式和随访时间。

  • 记录宝宝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的幅度超过 10%,或者超过 5 天时体重仍继续下降,或至出生后 10 天左右有没有恢复至出生时体重,需要警惕存在母乳摄入不足可能,需要及时评估和干预。

  • 关注宝宝的大便、小便量和颜色。如果有胎便排除延迟、大便量少、小便少于 6 次 / 日,黄色或砖红色尿,提示母乳摄入不足,也要及时干预,增加摄入。

参考资料
·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科学(第4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 Robert M. Kliegman, Bonita F. Stanton, Joseph W. St Geme III, et al.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 Edition 20. Philadelphia: Elsevier, 2016.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2014, 52(10): 754–748.
· Ronald J Wong, BAVinod K Bhutani. 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UpToDate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unconjugated-hyperbilirubinemia-in-the-newborn-pathogenesis-and-etiology. (Assessed on Oct 08, 2019).
· Ronald J Wong, BAVinod K Bhutani.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UpToDate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unconjugated-hyperbilirubinemia-in-term-and-late-preterm-infants-management. (Assessed on Sep 16, 2019).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