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磊眼底副主任医师
李晓明眼底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球结膜(即人们常说的「白眼仁」或「白眼珠」)是覆盖于眼球前 1/3 部巩膜外面透明的黏膜组织。
球结膜的血管供应十分丰富、细小,且静脉多于动脉,血管外的压力通常比较小。当球结膜血管内外的压力骤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球结膜血管壁容易破裂或血管渗透性增加造成血液积存于球结膜下,出现结膜下出血,表现为眼白片状发红。
引发球结膜下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外伤,如硬物划伤或戳伤眼睛;也可能继发于结膜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凝血障碍等疾病。但更为常见的是自发性出血,多见于老年人,背重物、咳嗽、便秘、喷嚏等诱因,都可能造成球结膜下出血[1,2]。
不是一回事,球结膜只是结膜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和睑结膜、穹窿部结膜共同组成结膜[3]。
常见。球结膜下出血与年龄呈正相关,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球结膜下出血成为眼科的常见病。特别是 50 岁以上人群,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都是出现球结膜下出血的高危因素[4]。
绝大多数球结膜下出血没有症状,常常在照镜子时偶然发现或者被家人、朋友发现。
不是。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导致的,是指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处的血管破裂或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液积存于视网膜或脉络膜处。从外观上并不能看到出血部位;而球结膜下出血单指球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血液积聚于球结膜下,可以直观看见白眼仁发红[2]。
球结膜下出血通常不会导致视力下降,更不会导致失明[4]。
球结膜下出血具有自愈性。如果有原发疾病导致的球结膜下出血,可由医生根据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出血量的多少判断是否会影响视力。
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有后遗症出现。单纯的球结膜下出血一般有自愈倾向,无需特殊治疗。
有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后遗症多是由原发疾病所导致的。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或异物揉眼睛,以防感染[4]。
通常会在 1~2 周内眼睛就可以吸收出血,恢复正常[1]。
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可以按以下措施预防球结膜下出血:
多数情况下球结膜下出血会在 1~2 周内吸收,如果出血没有好转或者反复出现球结膜下出血就需要到医院就诊查找病因[1,5]。
眼科。
球结膜下出血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多见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可能与血管壁弹性降低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导致结膜血管壁压力增大相关。
大多数球结膜下出血是自发性的,没有明显诱因。用力打喷嚏、咳嗽、呕吐、便秘、举重物、高血压、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生成减少)、外伤、揉眼睛等都可能引起球结膜下出血。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球结膜下频繁出血在排除头部及眼部反复外伤的前提下,需要排查是否有原发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这些长期慢性病可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造成球结膜下出血频繁出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