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丽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1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6月17日
过敏性咳嗽是指某些患者由于过敏性体质,在接触了某些诱发因素(如季节性花粉、空气污染)或非致敏物质对支气管黏膜产生刺激后出现慢性咳嗽,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类药物等可有效缓解症状[1]。
目前国际上没有过敏性咳嗽这个诊断标准。由于其临床特征与典型支气管哮喘、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咳嗽类型。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油烟、冷空气、空气污染、讲话过多、伴有其他过敏史等。过敏性咳嗽的主要临床特征是长期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伴有咽喉发痒,,所有时段均可发生,以夜里或早上起来最为明显,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2]。
若过敏性咳嗽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尿失禁、 如果患者在接触过敏原之后发生慢性咳嗽,且病情迟迟未见好转,应该及早接受诊治。
医生会仔细询问临床症状和过敏原接触史,对呼吸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并结合影像学(X 线、CT)、肺功能(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临床诊断。
药物治疗是过敏性咳嗽主要的治疗方式,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咳嗽。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所有已知的过敏原,在病情发作时可开展居家治疗,缓解症状[3]。
临床中确有很多慢性咳嗽患者,尤其在儿童患者中。过敏性咳嗽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占比是 13%,也就是说 100 个慢性咳嗽患儿中就有 13 人属于过敏性咳嗽[4]。
不是。
过敏性咳嗽并不是一个真正临床疾病诊断,不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相提并论。根据呼吸界的共识认为,过敏性咳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是一类与过敏原接触的咳嗽,但痰中嗜酸细胞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的一种咳嗽。而咳嗽变异性哮喘肺部通气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明显升高。咳嗽可持续超过4周,常在夜间和 / 或清晨发作,运动或与冷空气后发作,临床上无感染或者经过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是经过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后明显缓解。
呼吸科或者过敏反应科(变态反应科)。
过敏性咳嗽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5]:
若过敏性咳嗽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下列并发症[6]:
过敏性咳嗽又叫作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目前,过敏性咳嗽并不是一个在国际上广泛公认的独立疾病诊断。它是仅在某些国家,特别是东亚(如日本)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慢性咳嗽指的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持续8周以上,胸片/肺部CT无明显异常者。过敏性咳嗽是东亚慢性咳嗽患者的一个主要类型,约占10~15%[8,9]。
过敏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关于原因的可能性研究主要是:
过敏性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同。过敏性咳嗽的发生机制主要在于咳嗽高敏感性,也就是说,咳嗽启动按钮对特定的过敏原特别敏感,容易触发咳嗽。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则是气道高敏感性,也就是说,当气道接触到过敏原时容易收缩、产生炎症,从而引起咳嗽。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上来看,过敏性咳嗽患者的痰嗜酸粒细胞数目是正常的,肺功能也不受影响[10,11]。
过敏性咳嗽不会传染。
过敏性咳嗽可能会遗传,因为患有过敏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敏体质,而过敏体质一般是和家族过敏史有关[4]。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过敏原接触史,并对呼吸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即可作出初步的临床判断。一般需要做以下几种方式的检查[3]:
还有很多疾病与过敏性咳嗽症状非常相似,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胃食管返流诱发咳嗽,药物诱发咳嗽,感染后咳嗽等。所以对于临床中各种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效果不好时,需正确鉴别、诊断过敏性咳嗽[3]。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过敏性咳嗽主要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常应用吸入激素类药物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效果好,同时需联合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组胺药物。 发病早期,症状轻微可雾化吸入激素类药物和抗组胺药物[3,7]。
如果患者在接触过敏原之后发生慢性咳嗽,且病情迟迟未见好转,应及早接受诊治。 由于多种类型的咳嗽都可能由常见过敏原诱发,因此须首先明确病情; 随后医师可以依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展针对性治疗。
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所有已知的过敏原,在病情发作时可开展居家治疗,缓解症状[4]:
避免食用已经知道的过敏食物,不知道的时候,对于常见的易过敏食物要慎重,如海产品(虾、蟹)、花生、牛奶等。
避免饮酒,食用含盐量高、 辛辣的食物,防止刺激呼吸道,加重疾病。
过敏性咳嗽的发作机制与基因缺陷或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而且过敏原复杂多样,往往难以做到彻底预防。
临床既无法避免某个个体对特定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也无法在首次过敏发生之前预知过敏原。即使在发生过敏性咳嗽之后,也很有可能无法找出确切的过敏原。
当然,患者在过敏性咳嗽的高发季节应做好防范措施,或许可以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