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曾小丽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皮样囊肿,又称为先天性包涵体皮样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皮下病损。
由胎儿发育期间的异常导致,囊肿内有鳞状上皮和其它皮肤结构(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几乎总是出生时即存在,生长缓慢。
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表现为固定或自由活动的坚硬结节(大小通常为 0.5~5 cm)。最常发生于眶周,但也可能见于头皮和其它部位。
应手术切除皮样囊肿,切除的时机取决于部位及其它相关症状表现。
皮样囊肿位于真皮或皮下,是坚硬的结节。但不同部位的触诊可能会不一样,和表面皮肤的厚度,皮样囊肿大小,或者皮样囊肿里面具体组织成份也有关系,有没有感染过也会影响触感。
体表各处均可发生,但常见于头、面、颈、腹和背部的中线,尤以眼眶、眉部外侧、鼻梁及其周围和口腔底部常见。
几乎在出生时发生,大部分病例在儿童 5 岁前被确诊,但也有到 60 多岁时才被发现。最初可能为无法察觉微小病损,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直至在创伤导致炎症等情况时发现(图 1)。
大多为单发,直径一般 0.5~5 cm,个别可更大;有的高出皮面,呈半球形隆起,可与下方组织粘连固定,但也可游离活动。此类结节为无搏动感、不可压缩、无触痛的肿块,不透明,呈皮色或蓝色。
除非存在凹陷、窦道或瘘管,囊肿上覆皮肤看似与正常无异;凹陷中可出现一簇毛发,预示着下方有瘘管形成。
囊肿可形成凹陷、窦道或瘘管。窦道为开口于皮肤表面,深入里面但不通的盲管;而皮肤瘘管可使囊肿与皮肤表面或深部结构(如骨、中枢神经系统或鼻旁窦)相通。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包括病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通导致的脑膜炎。
头部囊肿可能附着于骨膜或侵蚀其下的颅骨。
鼻部皮样囊肿通常增大,导致鼻骨损害。
虽然非常罕见,但可发生恶性变。
中线区病灶(最常见于腰骶区)经常提示包括脊髓栓系在内的椎管闭合不全。
皮样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皮下病损,发生癌变罕见,但仍可发生。
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叶,由胚胎局部发育不良而致病,并沿胚胎融合线分布(人体中线),或分布于神经轴内。其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所构成,囊壁中尚包含表皮附属器。
在面部通常发生在眉毛外侧端的上面(外侧有棱的角皮样囊肿),可发生在鼻根部,可沿前额中线、乳突的上方口腔底部,以及沿头皮中线从前额到枕部的任何部位。也可发生在胸、背、腹和肛周。
鼻部和外侧有棱的皮样囊肿可见于一个家庭的数名成员,提示与遗传有关。
根据囊肿位置、症状表现特点可临床诊断。一般需作活检确诊。
与表皮囊肿鉴别。
皮样囊肿的囊壁也是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但与表皮囊肿不同,囊壁似毛囊漏斗部细胞,有颗粒层,囊腔内含角质细胞,排列成网状或板层状,其囊壁内尚含有成熟的毛囊与皮脂腺,经常见到含有毛发的毛囊突出于囊内。
囊肿旁的真皮内除经常有皮脂腺外泌汗腺外,偶尔尚可见顶泌汗腺。囊肿如破裂,亦出现异物反应。
与真性畸胎瘤鉴别。畸胎瘤有时可侵及皮肤,但组织学上可以根据其内容物加以区别。畸胎瘤往往超过一个胚叶,而皮样囊肿仅有外胚叶的成分。
不影响,可正常饮食和生活作息。
不要经常挤压皮样囊肿;
注意观察囊肿变化,如遇囊肿迅速变大、破裂、疼痛、感染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健康均衡饮食,戒烟酒,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
不影响。大部分皮样囊肿手术多为局麻手术,术后即可正常饮食。
不能预防。
由于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叶,由胚胎局部发育不良而致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因此本病不能预防。
学习皮样囊肿的相关知识,了解皮样囊肿的相关表现;
平时如果发现孩子身体局部皮肤肿物,及时就诊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