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卫国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顾名思义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骨架基因缺陷,产生的球形红细胞经过脾脏大量被破坏产生的溶血性贫血。
典型患者有溶血性疾病的一般表现:贫血、肝脾肿大、黄疸。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球形红细胞,此类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加,患者常有明确家族史。
脾切除治疗常有显著疗效。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没有明显男女差异。
较常见。
北欧家族中发病率约千分之一。有文献提示发病率在五千分之一以上。
因为遗传方式和蛋白质变异程度的不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差别非常大,有的患者可无症状,仅为基因携带者;
严重的患者可见显著贫血、巨脾、频发黄疸,需要依赖输血维持生命,生长迟缓,骨骼变形,类似地中海贫血。
还可出现溶血危象(慢性溶血急性加重,大量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管腔堵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再生障碍性危象(慢性溶血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造血功能停止,导致贫血加重或出血)。
最典型的 HS 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肿大。询问大部分患者均有类似疾病家族史。
大约一半的患者会继发胆囊结石,其中 10~30 岁的患者高发。
其他比较少见的并发症有下肢复发性溃疡、慢性红斑性皮炎等,当脾切除治疗后可痊愈。
此外,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的患者常常因为感染诱发各种危象:
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家族史的患者可能由自身基因突变所致。
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细胞膜骨架蛋白缺失,细胞膜脂质丢失,细胞表面积减少,红细胞由正常的双凹圆盘状变为球形;此外,膜骨架蛋白缺陷还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代谢改变(主要为红细胞内离子转运和能量代谢)。
以上原因产生的球形红细胞变形的能力和柔韧性都大大降低,所以当球形红细胞通过脾脏时很容易被破坏,从而产生溶血。
血常规:患者一般血红蛋白正常或轻度减少,但急性发作时可明显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常常为 5%~20%。但如果发生再障危象网织红细胞计数急剧下降甚至缺如。半数以上的患者 MCHC 增高,MCV 减小,典型的为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外周血涂片:可见形态单一、体积小、呈球形的红细胞。正常人的这种异常小球形红细胞数目 < 5%,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多数在 10% 以上,甚至高达 60%~70%。但也有一小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OF):球形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易发生溶血。但这个试验的灵敏度大约只有 66%,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以显示正常,比如缺乏典型小球形红细胞的患者。而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患者有时可做出假阳性的结果。
酸化甘油溶血试验(AGLT):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浓度甘油试剂中的溶解速度。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溶解速度会较正常人明显缩短。这个实验常作为 HS 的筛选试验,灵敏度比 OF 高,但特异度不高。
流式细胞仪测定:用特殊染色标记红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相关荧光强度,能够反映红细胞膜相关蛋白的量。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这个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都很高。
根据患者典型的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数 > 10%,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等),结合患者类似疾病家族史,可以明确诊断本病。
当患者无家族史,还需要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原因造成的继发性球形红细胞增多;必要时还可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加以明确。
一般而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见到的异常红细胞就是单一的,小体积的,大小均匀的球形红细胞,很少会看到其他异性红细胞。
而其他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外周血除了能见到少量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球形红细胞外,还可以见到其他形状的异常红细胞。
但临床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常难以区分,不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更为常见,并且行 Coombs 试验和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均能帮助鉴别。
Coombs 试验示用来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检查,其名称来源于发明这种方法的英国免疫学家 Coombs。临床上为了鉴别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需要行该检查。
Coombs 试验分为两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oombs 试验为阳性。
绝大部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都能通过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家族史明确诊断,所以绝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做基因检测。极少数患者的诊断才需要借助红细胞膜蛋白或基因分析明确。
血液科。
因为球形红细胞经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从而产生溶血,因此临床上脾切除是本病的首要治疗方法。术后 90% 的患者贫血及黄疸的临床表现都能明显改善。脾切除还能减少或者停止患者的输血依赖,有研究显示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
HS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原则在疾病慢性期为使用膜稳定剂、补充造血原料;溶血危象期为输血、补液、抗感染等,并且注意补充叶酸,防止造血原料缺乏加重贫血症状或者诱发溶血危象。
脾脏是人体一个免疫器官,脾切除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就是感染,严重者可因感染死亡。所以在手术进行前数周,尤其对于青少年患者,应进行相应的预防感染的措施,如注射疫苗或者口服抗生素。
常见的有手术后局部感染、出血,胰腺炎。
目前对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并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切脾治疗往往能获得很好的疗效;通过补充叶酸、必要时输血等营养支持治疗都能改善患者症状。
本病患者常常预后良好,仅有少数患者死于溶血危象或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
患者饮食要均衡,适当补充叶酸,以防贫血加重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特别需要预防感染。
有遗传相关家族史的患者应该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包括抽取胎儿脐静脉血或羊水脱落细胞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