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就诊科室:血液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王国蓉

王国蓉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缺铁性贫血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即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种类。

贫血,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的状态。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红细胞正是通过血红蛋白完成运输氧的工作。

血红蛋白低的时候,身体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氧供应。而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需要铁进行合成。当铁不足以满足需求时,血红蛋白、红细胞的生成就会受到影响。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贫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发生于各年龄组。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很高。

缺铁性贫血为什么会发生?

当铁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具体原因主要由三大类:

  • 需铁量增多而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求量大了,摄入又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或长期腹泻、炎症性肠病的患者。

  • 铁丢失过多:主要见于长期存在慢性失血问题的患者,也可出现在短时间大量失血的患者中。

缺铁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吗?

不是的,从缺铁到缺铁性贫血,中间有个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体内铁的供求失衡有三个程度:

  • 铁耗尽:铁在人体内如同「战略物资」一样被储存,称为「铁储备」。成年男性的铁储备大约为每千克体重 10 mg,主要存在于肝、脾和骨髓,成年⼥性的铁储备相对男性少。「铁耗尽」即铁储备耗尽,但人体仍有部分铁在红细胞的代谢中流通,因此尚能维持正常的血红蛋白合成。

  • 红细胞内铁缺乏:当铁进一步损耗而得不到充分补充,生成的红细胞能分配到的铁就少了,红细胞内铁缺乏,表现为平均红细胞容积、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的最终阶段,此时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症状

缺铁性贫血患者有哪些症状?

  • 铁元素在人体内除了与血红蛋白生成有关,还与其他多种生理活动有关。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不一定是「贫血」导致的,还可能是「缺铁」本身导致的。作为公众无需辨析,但需要对此有所认识。

  • 成年人中,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主要有以下情况:

    • 乏力: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受损,全身乏力。
    • 易疲劳: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患者运动耐力下降,运动后很快感到疲劳。
    • 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在体力活动后感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由于血红蛋白
      不足,在体力活动(运动、干体力活)时对细胞的供氧不足,就会试图通过呼吸摄入更多氧进行缓解,表现出呼吸困难。
    • 异食癖和食冰癖:异⻝癖,指对不能吃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欲。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可出现异食癖,可能表现出食欲的物品包括生淀粉类、生米;土壤、灰尘、石头;纸制品等。此外,部分缺铁性贫血患者会表现出对冰的食物的喜好,在补充铁剂之后症状迅速缓解。
    • 不安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是⼀种特殊的睡眠障碍,患者常在静息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出现「动腿」的冲动,尤其是在晚上,活动后一般即可缓解。目前认为不安腿综合征是缺铁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 头痛:缺铁性贫血可导致头痛。
    • 口干: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干。
    • 甜菜尿:甜菜根、红心火龙果中含有甜菜红素,为红色。铁离子可以使其褪色。在缺铁时,摄入甜菜红素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可使尿液呈现红色。但是,甜菜尿并不是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许多健康人也会出现甜菜尿。
    • 外表变化:面色、指甲、嘴唇颜色等会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颜色苍白。贫血继续发展,皮肤可出现粗糙、皲裂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凹甲」,即指甲变薄,中间凹陷,四周隆起。
    • 心动过速:严重的贫血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
      上述症状轻重不⼀,部分患者被诊断缺铁后,才想起自己之前存在这些症状。此外,上述症状也不一定意味着由缺铁性贫血引起。因此,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生门诊处就诊。
  • 青少年(12 - 18岁)
    除成年人的症状外,青少年缺铁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对于缺铁的青少年,补铁可以改善认知能力,例如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 儿童和婴幼儿(0 - 12岁)
    除「成年人」一节中提到的症状外,儿童和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在症状方面还需要特别指出:

    • 认知功能发育受损:前面提到,缺铁是一个过程。缺铁在产生缺铁性贫血之前,就可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伤认知功能。
      缺铁可导致婴幼儿视觉和听觉的处理速度减慢,还可导致行为异常,如疲倦、淡漠、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上学时无法专注、记忆力下降。严重的缺铁还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认知功能损伤。
      补铁治疗后,缺铁的状态得到纠正,部分儿童可以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儿童长期不能恢复,或不能恢复到同龄人应有的水平。

    • 热性惊厥:即儿童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出现抽搐的症状。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缺铁导致热性惊厥的直接证据,但已明确热性惊厥的患儿体内往往存在缺铁的问题,因此认为热性惊厥症状与缺铁明确相关。

    • 异食癖:除「成年人」一节中的内容外,作为家长,需要关注儿童把不能吃的东西往嘴里塞的情况。

孕妇患缺铁性贫血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 轻度的缺铁性贫血对胎儿没有显著影响,需要做的是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

  • 严重的贫血(也包括其他原因的贫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母体与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连接。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可导致胎盘出现病变,这意味着增大了胎儿在宫内发育受到负面影响,提高出现异常情况的风险。同时,分娩将消耗大量体力。严重贫血状态下,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在分娩的过程中对产妇安全形成挑战。

病因

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在我国主要包括:

  • 儿童:主要与生长发育过程中摄入的铁不能满足需求有关。
  • 育龄女性:主要与怀孕、分娩和月经失血有关。
  • 老年人: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慢性疾病较多,提高了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 低收入群体:往往由营养不良、疾病无法及时诊治导致。
  • 素食者:一些人群因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采取素食。由于动物肉类和内脏本身富含铁,且相对蔬菜来源的铁更能被人体利用,因此素食者患缺铁性贫血风险高。
  • 慢性疾病患者。

缺铁性贫血主要有哪些病因?

婴儿和 12 岁以下儿童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与成人并不相同。前者最主要的原因是膳⻝因素,后者则相对主要与各种形式的失血相关。

  • 围产期问题(怀孕 28 周到产后一周):

    • 母亲存在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 新生儿围产期出血;
    • 早产:早产儿由于母体供给的铁不足、出生时全身的血容量本来就较小、消化吸收不良,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早产时胎龄越小,新生儿体内铁储备量就越少。
    • 新生儿铁摄⼊不足。
  • 膳食原因:

    • 铁摄入量不足:6 月龄之后孩子对铁的需求量增加。母乳喂养的孩子如果没有以合适方式补铁,就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对于非母乳喂养的孩子,选用奶粉时要注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
    • 摄入的铁吸收效率低:无法获得足够肉类食品的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此外孩子挑食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 过早或过多摄入普通牛奶:过早或过量摄入牛奶均可由于孩子不耐受导致肠道失血,引发缺铁性贫血
  • 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失血后就需要造血,而造血需要消耗铁。当铁供应不上,就会导致缺铁。包括:

    • 月经过多和异常子宫出血;
    • 分娩;
    • 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黑便、大便隐血等表现;
    • 痔疮;
    • 泌尿系统出血:肿瘤、结石及炎性疾病可导致慢性失血,量足以产生缺铁性贫血;
    • 呼吸系统出血:主要为咳出的痰中带血,可能与气管和支气管、肺、肺血管发生的病变有关;
    • 外伤或手术出血;
    • 罕见的系统性疾病,例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铁吸收能力下降:人体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黏膜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吸收食物中的铁。老年人因为上消化道(特别是十二指肠)吸收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此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乳糜泻、肠道寄生虫病、胃或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等患者都有较高的缺铁风险。

  • 怀孕

  • 慢性肾病

  • 其他少见原因: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铁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等。

诊断

缺铁性贫血如何诊断?

就我国当前的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者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 血清铁蛋白 < 14 μg/L(国际上有意见认为可采取 30 μg/L的临界值);
  • 血清铁 < 8.95 μmol/L,总铁结合力 > 64.44 μmol/L;
  • 转铁蛋白饱和度 < 0.15 ;
  •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 < 15% ;
  • 补铁治疗有效;
  • 其他较少开展的铁相关检查。

需要注意的,不同医院由于仪器和学术意见原因,临界值可能有所不同。作为患者,仅需要关注结论即可。

缺铁性贫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通常需要做的是「血常规」和「血清铁四项」。这两项检查中包含着多个具体小项,可以诊断缺铁性贫血。必要时则需要更多检查。

  • 血常规
  • 血清铁四项
  • C-反应蛋白
  • 骨髓穿刺
  • 为明确缺铁原因进行的检查,可能还需要一系列检查:
    • 没有明确病史时,可能会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大便隐血、胃镜、结肠镜等检查。
    • 存在月经过多或异常子宫出血需要进行响应的妇科检查。
    • 怀疑铁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进行TMPRSS6基因检测。

存在血清铁降低的贫血患者一定是患了缺铁性贫血吗?

不一定。除缺铁性贫血外,一些其他原因的贫血中,血清铁也是降低的。因此,需要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

缺铁性贫血到哪个科室就诊?

  • 如果只是想接受检查,直接到全科门诊即可。
  • 14岁以下到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
  • 确诊后以进一步评估、治疗缺铁性贫血为主的患者,到血液科就诊。
  • 怀孕的患者到产科就诊。
  • 女性患者,存在月经过多或异常子宫出血,应到妇科就诊。

缺铁性贫血如何治疗?

包括三方面:补铁、应对导致缺铁的原因、危急情况下输注红细胞。

  • 补铁,以使用铁剂药物为主。
    • 口服铁剂:对于大多数的缺铁性贫血和尚未造成贫血的缺铁,都会选择口服铁剂。有机铁剂的副作用一般相对无机铁剂小,价格相对无机铁剂贵。无机铁剂主要是硫酸亚铁,而有机铁剂包括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
    • 静脉铁剂:静脉铁剂通过静脉输注补铁。对于持续失血导致口服补来不及、消化道手术后、炎症性肠病、慢性肾病、口服铁剂副作用严重、口服的依从性差或意识不清的患者,需要考虑进行静脉铁剂治疗。
    • 维生素 C 和叶酸:维生素 C 有助于铁的吸收与利用;叶酸可预防恶性贫血,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二者可作为补铁的辅助。
    • 膳食:可以摄入含铁量多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膳食(包括各种「补品」)不能替代铁剂药物的治疗。
  • 应对导致缺铁的原因:,因为膳食摄入不足导致缺铁,就应增加摄入;因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导致缺铁,就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因为子宫异常出血导致缺铁,就要进一步应对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如果由严重疾病导致缺铁,更需要关注的是该严重疾病。

  • 危急情况下输注红细胞:对于极为重度的贫血、伴随严重症状的贫血或有生命危险的贫血,需要输注浓缩红细胞;没有浓缩红细胞时可进行输血。

补充铁剂时出现副作用该怎么办?

口服铁剂的患者中,有 70% 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方面副作用,包括口中异味(金属味)、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如果出现副作用,要及时咨询医生,探究如何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以获得对治疗更好的耐受。

对于口服补铁的患者,通常多久能缓解缺铁性贫血?

多数口服铁剂的患者在 1~2 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如果存在异食癖症状,这时候就会迅速缓解。治疗 4~8 周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正常水平。此后,应遵医嘱继续口服铁剂 4~6 个月,恢复体内铁储备。

image

生活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该自行补充铁剂吗?

市面上有许多含有铁等微量元素的补剂。但是,如果已经确诊缺铁性贫血,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补铁,不应自作主张。如果自行使用非处方药来治疗贫血,可能掩盖疾病的根本原因。

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浓茶和咖啡能喝吗?

浓茶和咖啡对铁的吸收有负面影响,建议缺铁性贫血患者尽量少喝。

预防

缺铁性贫血怎样预防?

  • 日常膳食中摄入足量的铁元素。
  • 出现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及时就诊。
  • 患缺铁性贫血风险高的人群需要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
  • 提倡母乳喂养,并遵医嘱在出生 6 个月后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果没有采用母乳喂养,那么需要使用符合孩子月龄的配方奶粉。请勿在 1 岁以前使用普通牛奶进行喂养。
  • 幼儿和青少年需要均衡饮食,教育孩子不挑食。
  •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要有意识地摄入更多的铁,同时需要遵医嘱进行筛查、补充叶酸。对于无贫血的孕妇,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小剂量铁剂对缺铁性贫血进行预防。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