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中是没有细菌或者真菌的,当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念珠菌等)通过局部(包括输液时扎针的皮肤、已发生感染的局部组织或皮肤黏膜等,如尿道插管所致的尿路感染处等)入侵血液,可发生菌血症[1]。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病原菌只在血液中短暂停留,可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一般不在血液中繁殖或极少繁殖。临床一般无症状,或只出现低热。
但若人体的免疫力较差或细菌感染力强,机体无法把血液中的病原菌杀死,病原菌可跟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在某些部位(如颅脑、胸腔、腹腔等)停留、繁殖,释放毒素,引发急性感染,甚至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乃至危及生命。此时患者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1]。
故一旦怀疑自身发生菌血症,建议尽早就诊,进行血培养、及时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以免造成全身性感染、损害多个器官组织。住院期间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还需与医生商讨,在接受抗菌治疗的同时,让护理人员拔除尿管、胃管等任何可能引发菌血症的装置[1]。
菌血症本身并不常见,但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这主要与抗生素滥用(可诱导病原菌耐药和人体免疫力下降)、临床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等因素有关。其中,每两万例住院患者中,可能有 1~3 例发生念珠菌血症[2]。
若伴有其他基础性的疾病,菌血症较常发生。例如,对于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等)患者,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率为 5/1 000,也就是每 200 个血液肿瘤患者中,有一人可能发生念珠菌血症[3]。
根据能否找到感染灶,菌血症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隐性菌血症通常没有症状,但可导致发热。有症状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发热,同时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胃肠道不适、头痛等,具体如下:
血液中的病原菌若未被及时清除,可侵犯身体其他部位的器官组织,并引发迁徙性感染,具体如下:
菌血症通常是由术后感染、临床侵入性操作、外伤等因素引起,具体如下:
不会。
菌血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不是传染病,血液中的病原菌不会从一个人体内传播到另一人体内[6]。
菌血症的症状不典型,故除了交代病史(如手术史、体内插管史、外伤史等)外,还需做血液或其他相关标本(如脑脊液)的细菌培养才能确诊。除此之外,医生可能还会开血常规、血降钙素原、影像学检查等来辅助诊断,同时判断全身损害程度。具体如下:
由于部分感染症状相似,菌血症容易与感冒、急性肠胃炎、败血症混淆,但菌血症具有自己的特点,故也可给予区分:
感染科、急诊科。
菌血症一般通过使用抗细菌或真菌药物治疗,治疗前,需进行病原菌培养,以确定合适、有效的抗生素。例如,
部分需要。
对于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者,无需住院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原本已经住院且在出院后发生菌血症的患者,则需要住院治疗。
绝大部分可以。
菌血症常表现为病原菌一过性(指的是短时间内出现过一次)入血,若被及时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治愈;但若患者基本状况较差、未及时有效诊治,且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脓毒性休克,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6]。
具有一定的复发可能。
对于未去除病因(如输液、尿道插管、血管穿刺、注射吸毒、患有血液肿瘤等)、未彻底杀菌的患者,易再次出现菌血症。故要想不再发生菌血症,需注意查找病因、去除病因,同时接受彻底的杀菌治疗。
在生活上,患者需注意:
至于饮食,无特殊的宜忌,但以下情况需注意:
需要复查。
由于早期使用的抗生素可能存在耐药、杀菌效果差等问题,故患者最好在用药 1~2 周后至医院复查(如果持续发热、呼吸费劲,影响正常生活时,应随时复诊),以了解治疗效果,医生可能会根据效果来调整抗生素。复查项目一般包括血病原菌培养。
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