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王国蓉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其特征是「不正常的白细胞」,即白血病细胞,这种具有增殖和生存优势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无限制增生和积聚,逐渐取代了正常的骨髓造血,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无法正常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发热、感染、出血、贫血等,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白血病患者除了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也可能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对治疗失去信心。假如你的家人朋友患了白血病,也请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治疗。
急性白血病:主要由未成熟、分化差的白血病细胞构成。急性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两大类[2]。
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细胞比急性白血病成熟、分化好。慢性白血病又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2]。
较为少见。我国白血病的总体发病率较低,10 万人中约 3~4 人患有白血病[2]。
血液科、小儿血液科、儿科。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有全身的和局部的不同症状,其中口腔症状有可能成为白血病最早期的症状,如牙龈出血、牙龈增生、口腔黏膜出血、口腔溃疡、牙龈坏死、口臭、吞咽困难等[1]。
这些症状如果没有发现明显原因并长期存在,应重视起来,及时就医。
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一旦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内流至血管外进入组织或排出体外即发生出血。人体内存在三个止血系统——血小板、凝血系统、血管壁。白血病病人容易出血的问题,就出在这三个止血系统上。
白血病病人起病时多有感染,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也常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机会(顾名思义,免疫抑制剂会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抑制作用,降低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等均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2]。
一般白血病病人早期可无贫血,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必然发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和化疗导致的骨髓红细胞造血受抑[1],失血、溶血、造血原料缺乏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等均可加重贫血。
确切的病因还没研究清楚,但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有特殊家族史,如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较一般人容易得白血病;
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的 0.7% ,这说明遗传因素可能是白血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但白血病只是有遗传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会遗传。
并且,白血病在某些家族中频发的原因究竟是遗传因素起作用、还是一个家族共同的生活饮食习惯、居住条件等因素起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检查贫血的体征、口腔及牙龈、皮肤黏膜,触诊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检查胸骨有无压痛,触摸肝脾有无肿大及包块等。
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是一种通过抽取患者骨髓进行化验的检查手段,检查的意义是看看造血的工厂——骨髓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进行骨穿时,医生一般会让患者侧卧,把身体蜷起来,在屁股上方的骨头中,用针扎个可以伸到骨髓的洞,抽出骨髓进行化验。听起来骨穿似乎很痛苦,其实医生会先给患者打麻醉来缓解痛苦。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重要的造血组织。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及其他生化性质,并且对骨髓液进行染色体、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查以及骨髓活检病理诊断,明确骨髓内各阶段细胞成分、分布、数量、形态等,判断患者骨髓细胞造血情况,诊断是否有白血病。
此外,也根据骨髓内的情况对白血病进行分型,评估病情,判断疗效等。
类白血病反应,是由于某些因素(感染、中毒、肿瘤播散、急性溶血、药物反应等)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反应。从血常规来看类似白血病的表现,但它不是真正的白血病,需要医生把二者区分开来。
医生通常是通过骨髓穿刺检查来鉴别二者。
类白血病反应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因此,寻找原发病因是关键。
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一般会使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人们的印象中,白血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以为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其实不然,由于目前医学科技的发展,白血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
新的治疗方法,如改进的化学治疗方案、分子靶向、诱导分化治疗、骨髓移植,再加上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延长白血病患者生存期,并且部分患者还能得到根治,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2]。
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保持病情长期稳定,因此一定要积极治疗。
白血病的治疗不同于普通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确诊为白血病后,一般的疗程可能需要 2~3 年,但由于诊断、治疗药物及方案、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疗程也可能在 1 年内结束或者长于 3~5 年。5 年后疾病仍处于缓解状态,我们称之为「临床治愈」。
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化疗。化疗是分阶段进行的:
大多数化疗药物,由于缺乏理想的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会引起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
白血病一般会治疗较长时间。在确诊为白血病后,治疗疗程一般可能需要 2~3 年。根据白血病具体分型、治疗方案、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疗程也可能在一年内结束或者长于 3~5 年[4]。
会复发。白血病复发是当前白血病治疗的主要障碍[5]。
白血病的复发原因主要是来自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白血病经过化疗、骨髓移植等治疗,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正常后,体内仍然残留了部分白血病细胞,也称为「微小残留病」[5]。
一旦患者复发,再使用标准计量的化疗很难再次完全缓解[6]。
早期复发(<12 个月)的患者一般预后很差,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新型药物或免疫治疗等[6]。
对于完全缓解持续时间较长又复发的患者(>12 个月),复发后疾病基本都对药物敏感,因此获得缓解的概率较大。但是,治愈不常见[6]。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自己(自体移植)或他人(异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体内,起到造血以及免疫重建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7]。
异体移植:是指将他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者的体内,重建造血,同时通过移植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以杀死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自体移植:是指采取病人自身造血干细胞进行冻存,在病人进行根治性的化疗和全身放疗后,再解冻回输。这些未受放、化疗抑制或经过净化处理的造血干细胞回输后,可以重建病人正常的造血及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很多白血病患者以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手段,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配型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甚至变卖家产凑足手术费用。
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是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手段,有些分型的白血病通过化疗就可以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6],没有必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也有些患者,不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除了输血、抗感染等支持疗法外,主要是通过化疗等手段来提高患者的病情缓解率,使得病情缓解期、生存期、特别是无症状存活期延长,使相当一部分病人长期存活,甚至治愈。
一般来说,只要前期治疗达完全缓解,且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预后高危因素,都应当做骨髓移植,其实如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移植只是治疗过程当中的重要一步,也应当是到了某一治疗阶段必然的选择,经过对患者的评估,如果能做,越早越好[7]。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由于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受者机体组织之间的特异的免疫现象。
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所以供受体之间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差异,而移植骨髓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 T 淋巴细胞)识别了受体的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而被活化,在受体内增生分化到一定程度后把受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作为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产生损害。多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
一般情况来说,如果配型合适的话,移植的造血干细胞会正常工作,就和正常人一样。但其实大部分时候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只是说我们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的造血干细胞,而其成功率还受诸多因素及时间考验,从移植前化疗关、移植关、移植后免疫排异关、感染关再到移植后化疗关[8]。
只有依次顺利通过以上这五关,并在半年后作基因检查,在患者体内发现供髓的基因表达,且骨髓、血象及重要脏器检查正常、无明显症状,才算真正成功,同正常人一样。
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在移植出舱后一月、三月、六月甚至一年后出现复发的。这与患者病情类型、机体脏器功能、自身免疫反应、移植过程的并发症及供髓者与患者的基因位点匹配相符率、移植医院的综合水平又有相当关系。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生存率在成人可达 80%,儿童高达 90%。即为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每 100 个成人患者,有 80 人可以生存;每 100 个儿童患者,有 90 人可以生存[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患者自体的造血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使之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8]。
其过程是:达完全缓解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几天先给病人使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使患者骨髓中 CD34+ 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经过 2~4 小时的采集使外周血中 CD34+ 细胞分离并收集,采集后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再给予病人根治剂量的化学药物和全身放疗,尽可能杀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然后将冻存的干细胞回输移植给病人,使其生长繁殖恢复造血和免疫功能[7]。
一般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需要继续化疗。只有在发现白血病复发时,及时给予化疗。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
白血病「预后」就是对于白血病最后的预测。影响白血病预后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两类:
在日常生活中,白血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骨髓象等检查,并时刻关注身体状况和体征。尤其注意以下症状:
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往往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感染,所以患者在日常疗养中要高度重视个人的卫生情况,建议每天佩戴口罩,饭后漱口、大小便后坐浴清洗。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建议家属减少探视。同时加强环境卫生,屋内定时开窗通风,勤打扫。
保持良好的心态:白血病患者很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建议患者平时多听音乐,看综艺来释放自己的压力。通过与家人、朋友多交流,来保持乐观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还没研究清楚,所以很难有效预防。注意以下几点,或许有助于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