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8月14日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连续 2 年或 2 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的慢性病,由吸烟、环境等因素导致。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积极配合治疗,平时注意预防病情是可以控制的。慢性支气管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
常见,根据我国近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 2.5% ~9.0%,平均为 4.0% ,本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50 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 15% 以上。
「老慢支」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俗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为 50 岁以上患者,这部分患者多伴有咳嗽、多痰、喘息及胸闷等症状, 与中、青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症状明显、病程较长且会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品质。
呼吸内科。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期指上述症状加重,多由呼吸道感染引起。
咳嗽:早期以干咳为主,白天多于晚上。随着病情发展,痰量增多,咳声变重浊,多为连声阵咳,以临睡或清晨起床时咳嗽更明显。
咳痰:多数为大量白色粘液痰,次数以清晨及夜间较多,在病情加重合并感染时痰液增多变黄稠。痰量也在夜间或清晨较多,因老年人咳嗽反射低下,痰不易咳出。
喘息:见于喘息型患者,感染及劳累后明显,合并肺气肿(因肺部疾病,肺部过度充气的病理状态)后气短、喘息加重。
此外,就诊时医生可使用听诊器辅助诊断,慢性支气管早期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期肺部听诊多可闻干性及湿性哆音,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排除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后,患者每年咳嗽 3 个月以上并且连续 2 年及以上者。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持续气流受限时,则能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患者只有慢性支气管和(或)肺气肿,而无持续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急缓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急性肺心病常见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慢性肺心病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约占 80 ~ 90% 。
慢性支气管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
如果仅仅是慢性支气管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但如果是慢性支气管的急性加重期合并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的感染,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情况,是可能有生命危险的。
此外,如果患者患病后不积极治疗或无法控制疾病发展,进而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肺心病,也可能有生命危险。
吸烟:吸烟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吸烟患者慢性支气管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工业废气及室内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促使慢性支气管炎发病。
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率。
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气道高反应性、年龄增大等机体原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会。
二氧化硫、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在可吸入颗粒物中,那些粒径小于或等于 2.5 μm 的固体颗粒或液滴就叫做 PM 2.5 ,也叫细颗粒物。PM 2.5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能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同时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老年人容易得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吸烟的人群。
会。但患病率与老年人相比较低。
不会。
慢性支气管炎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慢性支气管炎在急性加重期时,多合并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要避免传染性接触,在接触病人时最好戴口罩,避免传染。
肺部 X 线检查:早期一般无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反复发作后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条索状或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
呼吸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通过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与用力肺活量( FVC )的比值来判断呼吸功能,若( FEV1 / FVC ) < 0.70 ,则提示已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液检查:合并细菌感染时偶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非急性期可无异常。
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或者大量破坏的白细胞、杯状细胞等。
X 线检查:目的是从影像学的角度观察肺部病变的情况。注意事项为拍摄前应清除患者胸部金属衣服和饰物,避免造成伪影,拍摄时要处于深吸气的静止状态,使肺部充分扩张。
呼吸功能检查:目的是为了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同时可以鉴别诊断慢阻肺、哮喘等。注意事项为:
测试前患者应安静休息15分钟;
高热、剧咳,极度衰弱病人暂不易宜做;
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病人不能做,咳血病人须待血止后两周方可做;
传染病患者暂不能做。
血液检查:目的判断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和(或)病毒、支原体感染等。
痰液检查:目的培养出患者是感染何种致病菌并做药敏实验,选择最佳抗感染药物。注意事项先用无菌水漱口,避免口腔内正常细菌的污染,送检的痰液最好是晨起深部痰。
支气管哮喘:部分哮喘患者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多数自幼患病,一般有明显的诱因如油烟、冷空气等,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疾病史,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后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肺结核: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午后潮热即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部分患者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痰液检查找抗酸杆菌及胸部 x 线检查可鉴别。
支气管扩张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主要变现为慢性咳嗽反复大量咯脓痰或咯血。胸部 X 线检查、高分辨螺旋 CT 检查可鉴别诊断。
尘肺:尘肺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非尘肺特征性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缺氧表现。可根据患者粉尘接触史及胸部 X 线检查鉴别诊断。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以咽痛、咽痒、干咳、异物感、多言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慢性咽炎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是病毒、细菌。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咳嗽、咳痰和(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 2 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可加以鉴别。
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大多以预防为主、治疗次之。
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尽可能清淡饮食,少吃盐;
注重锻炼,增强个人的抵抗力,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
预防感冒,感冒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急性发作及慢性迁延期:
进行抗菌治疗,控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治疗中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感染严重时,可用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等药物治疗;
进行祛痰、镇咳治疗,常用药物有必咳平等药物,此外,如伴有喘息症状应进行平喘治疗,可选择氨茶碱、美喘清等药物,不同医院在药物的选用上有所差异,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对症施治。
左氧氟沙星的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腹部不适、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此外,部分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
复方甘草合剂常见副作用有轻微的恶心、呕吐。
溴己新常见副作用有恶心、胃部不适及血清转氨酶升高。胃溃疡患者慎用。
需要。在急性加重期,复查根据病情定期复查胸部 X 线、血常规、痰液检查、肺功能检查;在缓解期复查肺功能检查。
一般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是无法根治的,因为长期的反复炎症会导致气道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但是,通过积极管理可以使慢性支气管炎得到控制,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管理:
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及其他颗粒物,增强体质,避免感冒。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叮嘱其多进食一些热量高、蛋白高等易消化食物;
禁止进食刺激性强、辛辣食物;
少吃多餐,且食物应尽量选择容易嚼咽的食物,注意多喝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荤素搭配合理,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用含盐高的调料;
少吃腌制菜、肉等;
不喝酒,多饮水。除了饮食,注意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以有氧运动和力量运动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每天保证足量的睡眠。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戒烟,尽量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气体有害颗粒,去粉尘较大的场所可戴口罩;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足量的睡眠;
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以有氧运动和力量运动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
增强体质,避免感冒。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可以乘坐飞机,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一般不建议去高原旅行。
监督患者戒烟;
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气体有害颗粒;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经常开窗进行室内通风,保存室内环境干净、舒适;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的时候,嘱患者半卧位,家属轻拍患者背部;
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送患者到医院就诊。
可以预防。预防原则为:
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
增强体质,注意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此外,也可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