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遗传病,是由于「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缺陷所导致。
这个酶,又可分为 a、b、c 三型同工酶,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以 b 型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为主。
患有此病的孩子,肝脏内的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活性由完全缺如到仅为正常人的 12% 左右不等。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活性降低,可导致患儿在摄入含有果糖、蔗糖或山梨醇的食物后,反复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和呕吐。但只要不再继续摄入,症状可立即缓解。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有时候会很严重,如果长期、反复摄入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肝肾功能异常,比如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最严重的情况可导致患儿死亡。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目前没有办法根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不要摄入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的食物和药品。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给予葡萄糖对症治疗。
不多。由于患者不进食果糖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所以此遗传病的发生率不易统计。
不是同一种病。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或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而引起反复腹泻的疾病。比较常见,常发生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患儿体内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活性降低,无法代谢果糖,而导致反复低血糖和呕吐的疾病。比较罕见。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儿在摄入果糖、蔗糖或山梨醇后,会出现低血糖、乳酸酸中毒、低血磷、高尿酸血症、高镁血症、高丙氨酸血症等代谢异常。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出冷汗、惊厥(肢体抽搐),甚至发生晕厥和休克。
如果长期反复摄入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不增、肝大、黄疸、水肿和腹水等。
如果是短期大量摄入,还可能导致死亡。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遗传病,因基因缺陷导致患者体内缺乏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因此无法正常代谢摄入的果糖,使其生成葡萄糖供身体所用,同时也阻止了肝脏正常的糖异生作用,导致血液里葡萄糖减少,发生低血糖症。
除了果糖,摄入蔗糖和山梨醇后,也会产生同样的有害效应。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都没有症状,但都携带有缺陷基因,则下一代不分性别皆有 1/4 的几率患病,表现正常的子女中 2/3 是缺陷基因携带者。
若父母中一方没有症状但携带有缺陷基因,另一方完全正常,则下一代都不会患病,但却有一半的子女是缺陷基因携带者。
若父母中一方是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另一方完全正常,则下一代都是缺陷基因携带者。
若父母中一方是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另一方是缺陷基因携带者,则下一代不分性别皆有 1/2 的几率患病,表现正常的子女全部是缺陷基因携带者。
若父母双方都是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则下一代不论性别全部是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
如果婴儿一摄入果糖或者蔗糖就反复出现低血糖和呕吐,而停止摄入则症状于几小时之内消失,医生就会高度怀疑是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但要确诊,还需要做一些检查: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容易和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脂肪吸收不良、蛋白质吸收不良等疾病混淆。医生通常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基因检测来区别。
要避免摄入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的食物。患者及家属可以准备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患者绝对禁止食用的食物和可以安全食用的食物。以下给出一些参考。
绝对禁止食用的食物:
可以安全食用的食物:
生活中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去医院复查的频率一般由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情况来判断,需要定期随访患儿的肝肾功能及生长发育等情况。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可以正常怀孕,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避免患病的后代出生。
目前没有好的预防办法。但有该病家族史的准爸爸准妈妈可以通过产前诊断,尽早知道宝宝是否遗传了这个疾病,并做出一定的干预。
避免摄入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的食物和药品,如果因为不小心摄入而出现症状,立即给予葡萄糖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