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0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Neonatal Subependymal Cysts),是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颅脑损伤,由多种因素引起,与先天发育、早产、宫内窘迫、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单纯的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发育并发症,也会自行消退,不需要干预和治疗。
极少数可对新生儿及婴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生后 1 年内可表现为体格发育的暂时落后,智能发育暂时落后可持续至学龄前期。
因此,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受到产科和儿科医生的重视,需要随访和检查头颅 B 超。
成人室管膜下囊肿少见,囊肿起源于胚胎时期异位的室管膜。虽然都是囊肿,但是预后不一样。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轻偏瘫、颅内压增高等会与之有关,此时需要通过影像学 CT 或 MRI 确诊。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囊肿脑室造瘘或者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等治疗。
绝大多数室管膜下囊肿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其囊肿多为单个。在婴儿出生后 3~6 个月内一般可自行吸收。
部分婴儿可能在生后 6 个月内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等指标稍落后于正常儿童,但在 1 岁左右可以基本赶上,很少有超过学龄期还不如正常儿童的。
也有少数新生儿因伴有不同程度的先天畸形,吸收时间可延迟到出生后 6~9 个月,其智能和体格发育呈明显落后。
在大脑的脑室腔,有一层内膜称为室管膜,在此膜下发生的囊肿就是室管膜下囊肿。
它的发生率在新生儿中并不低。受到人种不同的影响,约有 0.5% 到 5% 的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患有这种疾病;而在低体重的早产儿中,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发生率可高达 43%~55% ,这可能跟室管膜下出血形成囊肿有关。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常见,因为大部分无不良影响。所以有关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论述很少在文献中出现。
室管膜下囊肿的病因各家说法不一。目前认识到室管膜下囊肿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后天获得的出血性囊肿;另一种是先天性,与胚胎发育过程受影响有关。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很难区分出来。
先天性的囊肿可能是由于胎儿期的胎盘缺陷、血管异常、缺氧缺血性损伤、出血或病毒感染导致。常见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少数为弓形虫感染。其它原因如代谢紊乱、染色体异常和母亲吸毒因素也有影响。
后天获得的出血性囊肿,主要位于尾丘脑切迹,常见于早产儿。
临床中,由颅脑神经系统的病变导致室管膜下囊肿比较常见。但孤立的室管膜下囊肿,即单纯室管膜下囊肿,未发现其它异常时,这种情况在健康的新生儿中也并不少见,会自己慢慢吸收消退,不需要积极查找原因。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必须依据影像学检查方法才能临床诊断,在诸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超声因无创、价格低、分辨力较高为首选检查方法,并有利于动态监测和观察。
同时,超声检查胎儿的室管膜囊肿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对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临床检查确诊后,无需要鉴别。
在超声声像图上,室管膜下囊肿主要与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相鉴别。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对婴儿的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无影响,按普通婴儿护理、哺乳或奶粉、添加辅食和引导神经心理发育即可。
没有具体措施可以预防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
但规范的妊娠期管理,定期产检,减少异常妊娠情况,如早产、缺氧缺血性等;同时在备孕期和孕期避免感染(比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等),可以减少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