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腺病毒肺炎是指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肺炎是一种位于肺部的感染,可以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导致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属于病毒性肺炎。
腺病毒感染很常见,往往零星发生,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全球范围内的社区、封闭或拥挤环境(宿舍、医疗保健机构等)以及新兵中爆发[1]。5%-10%的婴幼儿发热性疾病是由腺病毒引起的。成人几乎都曾得过1种以上的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引起的肺炎更常见于儿童。在因肺炎住院的儿童中,5岁以下患儿的腺病毒阳性率约15%,年龄更大的患儿的阳性率约5%。在患肺炎的成人中,腺病毒阳性率约1%。有研究表明,腺病毒只与2岁以下儿童的肺炎相关。也就是说,在2岁以上的患者(包括成人)中,即便检出腺病毒阳性,腺病毒也可能不是导致肺炎的原因[2]。
如果成人发生腺病毒肺炎,在综合性医院中可选择呼吸内科或者感染病科(传染病科)就诊。
如果儿童发生腺病毒肺炎,可以选择儿童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中的儿科就诊。
如有发热症状,可在综合性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腺病毒肺炎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38.5℃以上,同时可以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咽痛、流涕、结膜炎(又称「红眼」)、声音嘶哑等。
轻症患者一般在7~11天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
重症患者高热可持续2~4周,部分患者体温可大于40℃。对于儿童来说,婴儿的肺炎比年龄更大儿童的肺炎更严重,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或烦躁、易激惹、甚至抽搐,也可能出现嗜睡、腹泻、呕吐等症状。偶尔患者会发生肺外并发症,包括脑膜脑炎、肝炎、心肌炎、肾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危重患者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3,4]。
(1)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喘憋、口唇青紫、吸气时颈部和肋骨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医学上称作“三凹征”,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难以纠正的缺氧。肺部CT或胸片可以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渗出,也就是医生常说的“白肺”。
(3)纵隔气肿或皮下积气:即纵隔或者皮下出现气体。气道被坏死物或者黏液形成的栓子堵塞的患儿、合并哮喘的患儿容易发生。
(4)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腹泻、呕吐,严重时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胃肠衰竭。
(5)中毒性脑病或脑炎:表现为精神萎靡,或嗜睡、易激惹,有时烦躁与萎靡交替出现,严重的患者出现惊厥、昏迷。
(6)脓毒症:腺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脓毒症,也就是腺病毒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失调。不仅造成肺部的严重感染和损伤,还会引起肺外的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7)其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心肌炎等[3]。
腺病毒肺炎幼儿会发生肺部后遗症,包括支气管扩张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5岁以下儿童肺炎中,腺病毒感染的长期后遗症风险最高[2]。
支气管扩张: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支气管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形成的支气管变形及永久性扩张。典型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反复咯血。一般来说,目前的药物无法逆转支气管壁结构的永久破坏。但对于一些病变范围较小且比较集中的支气管扩张,可以手术治疗,去除病变的支气管。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与小气道损伤相关,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上皮细胞损伤,由于免疫反应介导,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咳嗽。遗憾的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往往比较难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可采用吸入制剂、止咳药、氧疗等治疗来减轻症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部分患者,但疗效不一。
目前认为,腺病毒肺炎与腺病毒本身以及腺病毒所诱发的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腺病毒是该病的致病病毒。患者也可同时受腺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也可以继发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
腺病毒引起的肺部和全身炎症反应较重,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
腺病毒会传染。
人腺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在2~21天,平均为3~8天。潜伏期快要结束时到发病初期,这段时间的传染性最强。
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腺病毒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1.飞沫传播:是呼吸道感染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如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2.接触传播:如手接触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未洗手触摸口、鼻或眼睛等。
3.粪口传播:消化道感染腺病毒可以通过感染者的粪便传播,例如尿布更换期间。此外,腺病毒还可以通过水传播,如腺病毒污染的游泳池水可引起结膜炎[3]。
腺病毒肺炎最常发生于 6 个月~5 岁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腺病毒,患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或干细胞移植、HIV 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发生肺炎的风险更高,发展为重症肺炎的风险也更高。
腺病毒传染性较强,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发生在密闭、拥挤和潮湿的环境,如军营、学校、托幼机构、医院等[3]。
出现下述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腺病毒肺炎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腺病毒病原学进行诊断。
(1)具有密切接触史:发热前8天与腺病毒感染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具有腺病毒肺炎的症状及体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咽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等。
(3)具有影像学改变:胸片或肺部CT提示有肺部阴影、细支气管炎、肺不张、肺气肿等征象。腺病毒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类似,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浸润,严重时可能出现「白肺」。
(4)具有病原学结果:呼吸道标本检测腺病毒核酸或者抗原阳性。
可能需要完善的检查包括:
1.一般治疗:同“病毒性肺炎”的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多饮水、开窗通风、隔离消毒等。
2.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对腺病毒的疗效不确切,不推荐使用。西多福韦,针对免疫低下儿童的腺病毒肺炎有个案报道,但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
(2)免疫调节治疗:包括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适用于重症腺病毒肺炎。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中毒症状明显、脓毒症、持续喘息的细支气管炎患者[3]。
3.其他: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遮住口鼻。症状轻微者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外出,避免前往公共场所。避免与他人共用杯子及餐具,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注意室内通风;
三餐规律,饮食上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多饮水,戒烟戒酒。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剧烈运动;一旦出现如持续高热、心慌、气促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尽量保持舒适,确保充分休息和饮用大量液体。对于婴儿和幼儿来说,要注意少量、多次给予液体。
关于用药: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或者 2 天后未见好转,请带着孩子来医院就诊[5]。
最佳的预防方式是保持手部清洁。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和水洗手,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凝胶免洗洗手液。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和口,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另外一些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包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