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0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1月24日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1]。
流感病人会出现明显的发热(腋窝温度:38.1 ℃~40.0 ℃)、乏力、全身酸痛症状,但咳嗽、鼻塞、鼻涕等症状却比较轻微[1]。
流感有很强的传染性。其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传播途径。流感常在冬、春两季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全年流行[1]。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季节性流感(每年冬季流行,11 月~次年 3 月多发)、2009~2010 年的 H1N1 流感(也称猪流感)和禽流感[1]。
虽然流感是自限性疾病,但婴幼儿、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可发展为重症病例,所以应尽早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并对确诊或疑似患者进行隔离[1]。
大部分季节性流感病人都能痊愈。部分患者并发肺炎时,可致肺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少数严重患者可能会死亡。
二者的区别有:
是的,流感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2]。
我国的法定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共 39 种[2]。
根据症状和医院的科室设置情况,可能会去发热门诊、急诊、感染科门诊、呼吸科门诊就诊。
大部分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会有 1~3 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没有不适症状[1]。
然后会突然出现发热(腋温在 38.1 ℃~40.0 ℃之间),伴寒战、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有嗓子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休克,甚至死亡[1]。
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热多可在发病 3~4 天后消退,但症状完全消失一般需要 1~2 周[2]。婴幼儿、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一旦出现并发症,说明流感病情较重,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流感对于健康成人危害不大,一般只是引起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大部分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
但对于抵抗力差的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危害较大,容易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以甲型 H7N9 禽流感病毒为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截止 2020 年 12 月,全球已有 1568 人感染甲型 H7N9 禽流感病毒发病,其中616 例病例死亡,病死率接近 40%[3]。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大部分流感出现在 11 月到次年 3 月,这种和季节关系明显的流感叫做「季节性流感」[1]。
发生流感的原因,就是感染了流感病毒[1]。
流感病毒传染性很强,很容易在人群中播散开来。不管是身体强壮的中青年人,还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小孩,都会中招(医学上的术语是「人群普遍易感」)。但如果接种过流感疫苗,则有一定的概率能逃过一劫,或者感染了,但症状会相对较轻。
流感病毒也叫「流行性感冒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和 Yamagata 系[1]。
怀疑自己患上流感后,最好能自我隔离,戴上口罩,避免传染给他人。
病毒可以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持续排毒 3~7 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者、危重患者的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2]。
一般而言,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症状后最严重的 3~5 天内,都有传染性[2]。
当无需使用退热药物能持续 24 小时以上无发热时,提示传染性已较小[2]。
100 ℃ 高温加热 1 分钟,或 56 ℃ 加热 30 分钟[1]。
使用常见消毒剂擦拭、浸泡,如 1% 甲醛、过氧乙酸、84 消毒液等。
紫外线照射或阳光暴晒。
以下几类人群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2]:
医生会根据当时流感流行的情况、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病原学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所谓病原学检查,就是找到病原体——流感病毒存在的证据。
检查的标本一般是呼吸道分泌物(如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液等)和血液。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检查血常规、血生化、C 反应蛋白、动脉血气分析、心肌酶、心电图、脑脊液常规和生化、胸部 X 线片或 CT、脑 CT 或 MRI 等,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无并发症。
我国目前上市的对流感病毒敏感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RNA 聚合酶抑制剂和血凝素抑制剂三种[5]。
目前适合小儿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主要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玛巴洛沙韦、帕拉米韦等。详见小儿流感。
一般不需要。但如果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则需要住院治疗[2]:
妊娠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流感是否安全,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数据,但治疗的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所以怀孕女性怀疑流感时,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4]。
首选奥司他韦治疗治疗 5 天后,如果病情仍然较重,可延长疗程[4]。
如果鼻塞明显,可以通过保持温暖、使用加湿器来缓解;如果有明显发热或难以忍受的头痛、全身酸痛,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哺乳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否安全,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数据。但母乳妈妈使用奥司他韦,似乎对宝宝无害,奥司他韦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很难分泌至乳汁内[4]。所以哺乳期妈妈如果需要抗流感病毒治疗,可以选择奥司他韦,并且可以继续母乳喂养[4]。
因为流感是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2],因此无并发症的流感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造成各种副作用,还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但是,部分流感患者容易并发细菌感染,此时会出现持续发热、咳黄色粘痰、流脓鼻涕、耳朵流脓等症状,医生会通过症状特点,以及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有无细菌感染。如果确定有细菌感染后,就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了。
具体选择哪种抗菌药物,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病情重、高风险儿童建议用,轻症过了 48 小时用药收益不大。
无论孩子多大,只要有流感中重度症状,或者疾病逐渐加重,或者有并发症时,48 小时后治疗都有益处,建议使用。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儿,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无论发病多久都建议使用抗流感药物。5 岁内的孩子都属于严重并发症风险患儿。
对于 5 岁以上、不属于并发症风险的流感轻症患儿,48 小时内建议权衡利弊后,和家长共同决策是否给予抗病毒药物,如果发病超过 48 小时,使用抗流感药物收益不大。
无论是奥司他韦还是玛巴洛沙韦,对于补服并没有权威推荐。
按照医生的建议:
吃完立即呕吐的,按照全量补充。
服药 30 分钟内呕吐的,在呕吐物里,明显发现了药物,综合多位医生的建议,可以按照半剂量或全剂量再给孩子吃一次。
30 分钟以后呕吐的,看不到药物残渣,就默认服用成功了。
是的,要吃足 5 天。
奥司他韦的治疗疗程是 5 天,每日 2 次,吃满 10 次剂量。
即使在使用 1 天后,孩子就没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也需要使用满 5 天。
这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规划好的时间。奥司他韦能限制病毒在体内传播,但是吃下去体内的半衰期不到半天,停药后效果就会跟不上,可能会再次出现症状反复。
如果孩子就是完全吃不进去奥司他韦,或者吃了就吐,可以考虑换成玛巴洛沙韦。
建议在发病后 48 小时内更换,因为如果症状出现已经超过 48 小时了,大部分孩子再换成玛巴洛沙韦意义就不大了。
对于发病时间、重症情况难以判断的时候,还是要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
奥司他韦可以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目前认为妊娠期早期使用利大于弊,奥司他韦和活性代谢产物很难分泌到乳汁内,对婴儿无害。
玛巴洛沙韦对于孕期女性来说,目前认为该药缺乏安全性和疗效数据,一般不推荐使用,除非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对于哺乳期,也是缺乏相关数据,动物实验提示能进入母乳,目前说明书的建议是,要考虑了本品对哺乳母亲的潜在获益以及对婴儿的潜在风险后,做出停止哺乳或启动本品治疗的决定。
对于不需要住院的流感患者,患病期间需注意:
可以[4]。但在有传染性的阶段,母乳妈妈应该注意和宝宝隔离,可以用吸奶器吸奶,由身体健康的家人用奶瓶给宝宝喂母乳。
流感可以预防[1],预防方法包括:
不能。
流感疫苗只针对部分亚型的流感病毒,只能预防当年的部分流感,对普通感冒没有预防效果,对流感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预防。
但是,还是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即使接种后仍被感染,流感的病情也会相对较轻[2]。
可以[4],而且推荐孕妇接种,以提供更好的保护。
详见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项」部分。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的 1~2 个月接种流感疫苗最合适,对国内居民而言就是每年的 9~11 月接种疫苗最合适[2]。但即使已错过最佳接种时间,仍推荐接种。
因为地域、气候等不同影响因素,各地疾控中心也会通过微信号、微博等发布更适合本地的接种时间推荐,可以关注了解。
建议所有 ≥6 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5]。
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5]:
可以,但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2]。对于上面提到的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的人群,在没有接种当季的流感疫苗或接种后还不到 2 周(流感疫苗还未完全起效)的情况下:
如果与流感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在对方发病前到发热结束后 24 小时内),可以在密切接触后 48 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2]。预防药物可选择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儿童预防用药首选奥司他韦,具体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