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四维呼吸科主治医师
吴晓昇呼吸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2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人体心脏和肺脏是一对工作好搭档,它们相互合作,为人体供氧。
全身各处流回右心房的静脉血液含氧低,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内含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与肺泡内的氧气进行交换,使血液中含氧量增高。再通过肺静脉(内含动脉血,含氧高)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向全身各脏器供氧。
肺栓塞指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颗粒、羊水、空气栓子阻塞了肺动脉,造成上述供氧机制障碍,使人体缺氧。
肺血栓栓塞症为肺栓塞最常见类型,通常指的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也是本问答讲述的主要内容。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美国估计每年有 60~70 万新发肺栓塞患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高达 25%~30%。
肺栓塞是一个「影帝」,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没有特异性。轻者可以无不适,重者可以猝死。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呼吸困难(气促)、胸闷、胸痛就诊的。约半数患者烦躁不安。还可有咳嗽、咯血、发热、意识丧失、大汗等症状。
由于肺栓塞栓子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部分肺栓塞患者可见下肢不对称的肿胀。
肺梗死(部分栓塞肺动脉营养的肺脏发生坏死,患者出现咯血症状)、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右心扩大、全身浮肿,急性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死亡。
没有经过治疗的肺栓塞病人,死亡率接近 30%。正如前述肺栓塞患者病情有轻有重,绝大部分患者不是「窒息」猝死的。
「窒息」猝死的肺栓塞患者「窒息」前往往有蛛丝马迹,如活动后气促(体力耐量下降),胸闷,下肢不对称肿胀。所以关键还是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时治疗。
肺血栓的栓子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
如果静脉系统血液流速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本身易凝集,这三要素更容易造成静脉血栓。有些人本身血液易凝集,这就是肺栓塞的原发高危因素,可通过一系列检查筛查。
而肥胖者、老年人 (尤其是高脂血症患者)、长期卧床、长时间静坐 (如通宵使用、通宵打麻将、长途乘飞机、火车、轮船等下肢少动者),下肢血液流动缓慢,这就是肺栓塞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会干扰机体凝血机制。妊娠妇女盆腔血被受增大子宫压迫,易产生盆腔静脉血栓。各种久立职业者 (如外科大夫、理发师) 也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曲张静脉很易形成血栓,也是肺栓塞高危因素之一。
肺栓塞常发生于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粘稠、血管损伤病人,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创伤、骨折、腹部手术、脑卒中、克罗恩病、心衰、心梗、恶性肿瘤的患者。
足底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利于下肢形成血栓。但对于发现下肢肿胀者,可能已形成不牢固的血栓,足底按摩也有可能促发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特别是下肢不对称肿胀,一定不能按摩下肢,还需及时就诊。
如果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下肢不对称的肿胀,就需要进行肺栓塞的排查。常用检查包括 D-二聚体、心电图、X 线胸片、动脉血气分析、心脏超声、下肢血管 B 超、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血管 CT、肺动脉造影等。
对于确诊肺栓塞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寻找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高危因素的证据。
下列疾病与肺栓塞有类似症状:冠心病(胸闷)、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大汗)、急性左心衰(气促、咯血、大汗)、主动脉夹层(胸痛、意识丧失)、气胸(胸痛、气促、咳嗽)、哮喘(胸闷、气促、咳嗽、烦躁、大汗)、肺炎(发热、咳嗽、气促)、胸膜炎(胸痛、发热)。
由于这些疾病有类似的症状,因此不建议患者自行诊断、服药。尤其当患者出现胸痛、气促、大汗「报警症状」,一定要尽早就诊。就诊时,医生也要围绕上述症状进一步专业问诊,结合查体与特定辅助检查,努力寻找「元凶」。
肺栓塞的肺动脉病灶如同不通畅的河道,淤泥(深静脉血栓)有进一步堵塞河道(肺动脉)的可能,但人体也有自行疏通河道(溶解血栓)的能力。所以一部分肺栓塞患者在未治疗的情况下也可能自行缓解症状,但一部分患者病情会越来越重。
对于不同的病情、个体,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严重者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升压药物升压。
入院观察患者需卧床休息、氧疗、镇痛。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指脉氧。
肺栓塞的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抗凝治疗:
对于轻症患者,由于肺动脉主干没有完全堵塞,治疗的重点是防止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形成,加重肺栓塞。所以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基石。抗凝的目的是降低血栓的复发率。
住院期间可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逐渐过渡到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由于华法林影响凝血功能,需定期到医院化验凝血功能,警惕大出血。抗凝疗程一般半年,如找不到危险因素或危险因素难以去除,需延长抗凝治疗,甚至终身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肺动脉主干如果完全堵塞,可造成低血压、休克,那就要可考虑溶栓治疗(打通堵塞河道的淤泥)。值得一提的是溶栓治疗有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发生率约 5%,其中致死性出血(脑出血)发生率约 1%。
用药后警惕出血的发生,患者和家属需要观察尿液、痰液的颜色是否变红,大便是否出现黑便或血便,身体是否出现出血不容易止,等等异常征象,当然患者的神志或者手脚力量出现明显变差,更应该及时报告医生护士。
如果肺栓塞患者经积极药物无效,或者无法应用药物(并发症风险极大),可考虑通过手术摘除肺动脉血栓。
对于这种患者,一般病情更重、状态更差,「麻醉风险」是另一个巨大考验。所以术前医患双方需良好沟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谈清手术利弊。
人体血管四通八达,可以用微创的方法到达堵塞的肺动脉,通过导管碎解、抽吸血栓,部分取代手术治疗。
如果肺栓塞患者无法耐受抗凝治疗或有出血并发症,为防止下肢深静脉大块血栓再次脱落阻塞肺动脉,可考虑下腔静脉安置滤器,一旦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被滤器阻挡而无法流向肺动脉。
一般而言血栓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不是「猝死」的肺栓塞患者活得短,而是我们没有早期识别这部分肺栓塞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改善预后。
对于不同病因的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如肺栓塞患者仅仅由于下肢长时间制动引起,及时救治后完全可能治愈。
但如果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易形成血栓),这部分患者目前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药控制。
只要导致肺栓塞的病因或高风险因素还存在,就有复发的可能。
肺栓塞病情有轻有重,不必过度紧张。与医生配合是最明智的方法。大多数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华法林,这个药物影响凝血功能。
不同食物和其他药物也影响该药作用,故患者一定要定期随访血凝指标。
肺栓塞是本质上是一种血栓疾病。
肥胖患者运动少,有利于血栓形成,所以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不宜饮食过油腻。
由于正常人体有「形成血栓 / 溶解血栓」的双重功能。一般不会发生肺栓塞,不必过度恐慌。我们要提高对肺栓塞高危因素的识别。
由于大部分栓子来源于下肢,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手术后如卧床,需尽量活动下肢。高龄老人术后无法自行活动下肢,可帮助他们被动活动下肢。如发现双下肢不对称肿胀,一定要及时就诊。
对于复发的肺栓塞,要积极需找危险因素,防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