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肺结节病,就是发生于肺部的「结节病」,并不是常说的「肺结节」。
结节病也称作肉瘤样病,是一种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慢性炎症细胞异常聚集(慢性肉芽肿性)疾病[1]。
肺和胸内淋巴结是最常被危及的器官,其次是皮肤和眼部。
注:「肺结节」指的是胸部影像学(X 光片或 CT)中发现的小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灶,直径通常小于 3 厘米。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如肺结节病,也可以是恶性的,如肺癌。
肺结节病属于相对常见。全球范围内结节病发病率估计为 50-160/10万人(每10万人中可能有 50-160 个人患结节病),不同区域及种族间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2]。我国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
肺结节病不是癌症,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脏器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肺结节病与常说的「肺结节」有所区别,「肺结节」指的是胸部影像学(X 光片或 CT)中发现的小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灶,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如肺结节病,也可以是恶性的,如肺癌。
虽然肺结节不是癌症,但有一些研究表明,肺结节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综合性医院中可选择呼吸内科就诊。
结节病可同时发生在肺外的其他器官,如皮肤、心脏、脑部、眼睛、肝脏等。如有相关症状(视力下降、心悸胸闷、神经症状、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应前往皮肤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眼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就诊。
大多数肺结节病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约50%的患者是在症状出现前,做常规胸片或肺部CT偶然发现异常的(如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网状影等)。
结节病最常累及肺部。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并常常伴有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肺部受累的典型表现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可通过肺部CT发现。
约30%患者会出现结节病肺外受累的表现。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皮肤病变(特别在纹身、瘢痕周围)、视力改变、眼干口干、心慌心悸、关节疼痛、肌肉无力、晕厥等。
肺结节病的具体病因及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肺结节病常见于20~60岁的年轻人群。在过去75年,结节病诊断年龄稳步增加。目前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超过40岁。女性的结节病患病率是男性的约2倍[2]。
肺结节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偶有关于结节病家族聚集性的报道。部分基因(如HLA、BTNL2)的某些表达类型与结节病的临床表现、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4]。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临床表现(如咳嗽、气急、胸痛、乏力、发热等)、影像学特征(如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等)与结节病相符;
(2)病理组织学显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肉芽肿”;
(3)排除其他具有相似病理组织学或者临床表现的疾病。
可能需要做的检查主要有[4]:
(1)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胸部增强CT:对于怀疑结节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胸部增强+HRCT检查,可以更好地评估肺部、淋巴结的受累情况。
(2)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CT(PET-CT):PET-CT是一种利用核素进行全身扫描的检查,可以帮助发现体内活动性的结节病病灶。由于PET-CT费用较高,辐射较强,而且不能单凭PET-CT结果分辨结节病、炎症和肿瘤,不推荐结节病患者常规进行PET-CT扫描。如果常规的检查不能提供可以活检的病变位置,或者高度怀疑有心脏结节病、脑结节病的患者,或者已经确诊结节病的患者,可以安排PET-CT来定位活检部位,或者评估病情和疗效。
(3)病理活检:病理活检结果对于结节病的确诊非常重要。如果有浅表、容易活检的病变部位(如皮肤、皮下结节等),优先选择这些部位。其次选择胸内的病变部位,活检措施包括:支气管镜检查、纵隔镜/胸腔镜活检甚至开胸手术活检。对于其他脏器受累的患者,可以借助PET-CT确定活检部位,或者在常见部位安排活检,如结膜、唾液腺、斜角肌淋巴结、肝脏、腓肠肌等。
(4)肺功能:包括肺通气、容量、弥散功能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肺功能可以评估呼吸系统受损的严重程度。
(5)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sACE水平可作为诊断结节病的辅助指标。结节病性肉芽肿病灶的上皮样细胞可以释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所以sAC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肉芽肿的负荷。
(6)其他器官相关检查:如有其他系统症状(如视力下降、皮疹、心慌胸闷等),需要相关科室就诊,行相关检查。详情可见“结节病”词条中对结节病肺外病灶辅助检查的相关描述。
目前的肺结节病分期是根据胸部 X 光平片、肺部 CT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的。肺结节病分期的不同,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作用[4]。
肺结节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就是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结节病诊断中最重要的就是病变部位的病理结果——「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需要考虑的其他可能出现肉芽肿的肺病疾病包括[2]:
结节病是以局部免疫系统亢进为主的疾病,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无症状的0~I期肺结节病患者无需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
无症状的II~III期肺结节病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并且肺功能报告显示只有轻度异常,也不主张进行激素治疗。这部分患者仍有50%~80%的概率不治疗也可以自发缓解。
当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4]:
(1)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或全身症状(乏力、发热、体重下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2)肺功能进行性下降,逐渐恶化;
(3)肺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阴影进行性加重;
(4)有肺外重要器官受累,例如心脏、神经系统、眼部、肝脏等。
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减轻肉芽肿性炎症。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并且需要长期随访,遵医嘱调整糖皮质激素剂量。
激素能缓解结节病,但也存在引起体重增加、加重糖尿病等副作用。因此,要谨遵医嘱调整激素剂量,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预防肺纤维化等不可逆转的器官损伤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合并症的发生。
为了使活动性的疾病稳定或者消退,前期应用的激素剂量通常较高,然后逐步调整至较低的剂量长期维持疾病稳定。多数患者的总疗程大约1年。无论疗效是否明显,治疗应持续至少3~6个月。通常在治疗1年后或者疾病静止数月后,可尝试停药。如果激素治疗1年后,疾病仍活动,以疾病静止为停药基准[5]。
大部分患者只要正规诊治,均可治愈,对患者自身生活影响不大。详情参见「结节病」。
有一部分的患者会自发缓解,也就是说不需要进行治疗,肺结节病自己会好,但建议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影像学的分期不同,肺结节病具有不同的自发缓解概率。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定期复查对肺结节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目前尚缺乏与肺结节病预防相关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铍、锆、铝和粉尘等职业或环境暴露可能会引起肉芽肿性肺疾病。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粉尘,可能能够对预防肺结节病起到一定作用。
平时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女性、中青年、家族中有结节病患者的人群应注意每年定期体检。
结节病很少引发永久性的器官损伤,也极少致死,总体死亡率小于5%。
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进行性加重的肺纤维化,有时伴有右心功能衰竭或肺出血;死亡也可以由结节病的心脏受累所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