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是什么?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是由于降解黏多糖(又称糖胺聚糖)所需的酶缺乏,而导致部分降解的黏多糖片段贮积在溶酶体内所产生的疾病表现,该病全身均可受累,主要以软组织、骨骼、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主。部分可给予酶替代治疗,但多预后不佳,死于各种并发症。
黏多糖贮积症常见吗?
该病属于罕见疾病,估计每两万例活产儿中有一例发病。
黏多糖贮积症有哪几种类型?
  • 根据缺乏的酶不同,黏多糖贮积症可分为 MPSⅠ 型、Ⅱ 型、Ⅲ 型(包括 A、B、C、D 四个亚型)、Ⅳ 型(包括 A、B 两个亚型)、Ⅳ 型、Ⅵ 型、Ⅶ 型及 Ⅸ 型。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年龄各有区别,生化检测可发现特征性的酶缺乏。

  • 黏多糖贮积症根据主要的临床特征又可分为四类,即软组织贮积和骨骼病,伴或不伴脑病(MPSⅠ、Ⅱ、Ⅶ 型);软组织和骨骼病(MPSⅥ 型);以骨骼病为主(MPSⅣ A 和 B 型);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主(MPSⅢ 型)。


  • 黏多糖贮积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Ⅰ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Ⅰ型,又称 Hurler 病):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可能是溶酶体水解酶α-L-艾杜糖苷酸酶活性缺乏所致。该类型又包括 Hurler 综合征(MPSⅠH 型)、Hurler-Scheie 综合征(MPSⅠH/S 型)及 Scheie 综合征(MPSⅠS型)三种临床亚型,轻重程度不一,Hurler 综合征最重,后两者较轻。
  • 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角膜混浊和慢性鼻炎,少数患者可有主动脉瓣病,早期不易发现,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酶替代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概率。

  • Scheie 综合征患者智力和寿命多正常,Hurler-Scheie 综合征患者可有面容改变及肝脾肿大等,但进展缓慢,智力亦不受影响,患者常在 20 岁以前死于心脏病或呼吸衰竭。

  • Hurler 型即重型患者约在1岁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严重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明显骨骼异常(可表现为粗犷面容、宽鼻梁和面中部扁平等特殊面容、还可有颅骨骨缝早闭及骨质增生出现颅骨增大、驼背、手宽、手指短粗、膝部和肘部挛缩等表现)、肝脾肿大、心脏瓣膜病、腹部膨隆及各种疝(脐疝与腹股沟疝较多)、反复慢性鼻炎及呼吸道感染、角膜混浊等。Hurler 综合征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为 5 岁,几乎所有患者 10 岁前死亡。


  • Ⅱ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Ⅱ 型,Hunter 病)
  • 为 X 连锁遗传,可能是艾杜糖醛酸 -2- 硫酸酯酶缺陷所致。

  • Hunter 病与 Hurler 病临床症状相似,但通常起病晚(1~2 岁)、临床进展慢、无角膜混浊、精神衰退较轻,耳聋不常见。

  • 部分患者可在肩胛骨、上臂外侧和大腿外侧出现特征性珍珠样丘疹。

  • 该病临床可能有两种综合征:

  • 较严重型:有智能损害,不超过十几岁即可死亡;

  • 轻型:智力相对正常,通常可存活至五十多岁或六十多岁。


  • Ⅲ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 Ⅲ 型,Sanfilippo 病):
  • 根据酶缺陷可分为 A、B、C、D 四种亚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乙酰肝素 N- 硫酸酯酶缺乏所致,每种亚型都可经尿排出过量肝素硫酸盐。

  • 常 2~3 岁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下降,发育迟缓及行为异常(包括多动及攻击行为等),骨质异常可出现身材矮小、胸椎后凸和颈短等,躯体其他方面变化较 Hunter 及 Hurler 病少,程度较轻。

  • 患者大多十几岁时死亡,但也有可存活至成年早期者。


  • Ⅳ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 Ⅳ 型,Morquio 病)
  • 包括 MPS Ⅳ A 型(半乳糖胺 -6- 硫酸酯酶缺乏)与 Ⅳ B 型(β 半乳糖苷酶缺乏),尿中可发现硫酸角质素。

  •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常在幼儿期起病,主要以骨骼系统受累为主,表现为侏儒症和骨质疏松症。由于骨质发育不全,可出现骨骼畸形和脊髓、延髓受压等。

  • 该类型患者智力不受影响或仅受到轻微影响,可有角膜混浊、心脏瓣膜病及肝脾肿大。

  • 重型患者通常在 6~7 岁后身高生长极弱,常在 20~30 多岁时死亡,轻度受累者可存活至 60 多岁。


  • Ⅵ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 Ⅵ 型,Maroteaux-Lamy 病)
  • 由芳香基硫酸酯酶 B 缺乏所致,有大量硫酸皮肤素从尿中排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该类型患者神经症状不明显,智力正常,主要为骨骼系统及软组织受损明显,患者可表现为严重骨骼畸形,身材矮小,脊柱前突,粗犷面容。肝脾肿大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也常见。

  • 严重病例成年期可发生继发性脑脊髓损害,出现颈部硬脊膜炎、脊髓受压、脑积水等。患者通常在十几岁或二十几岁时死亡。


  • Ⅶ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 Ⅶ 型,Sly 病)
  • 由 α- 葡糖醛酸苷酶或葡糖醛酸糖苷酶缺乏所致,是少见的 MPS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α- 葡糖醛酸苷酶缺乏使硫酸皮肤素和乙酰肝素硫酸素从尿中过多排出。

  • 该类型患者主要为骨质病变相关的身材矮小、逐渐加重的胸腰椎后凸、多发性骨发育障碍等,还可有肝脾肿大等脏器疾病,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智能正常。


  • Ⅸ 型黏多糖贮积病(MPS Ⅸ 型):为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透明质酸酶 -1 缺乏所致。目前仅有少量病例报道,患者可出现明显关节病变,关节肿胀疼痛、髋臼侵蚀和身材矮小等。
    黏多糖贮积症需要与哪些情况区分?
    黏多糖贮积症影响全身多系统,初期易误诊为许多疾病,包括骨关节疾病、脏器疾病、儿童其他原因所致发育迟缓和行为异常等。当患者出现多系统受累症状,且怀疑为相同病因时,还需要与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相鉴别,如寡糖贮积病、鞘脂贮积病、黏脂贮积病等。

    黏多糖贮积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黏多糖在人体多种组织中广泛分布,发挥重要作用。在骨骼和软骨中,黏多糖是基质的重要成分,是关节润滑剂的成分。黏多糖的代谢再循环需要一系列溶酶体酶参与,协同完成逐步降解。环节中任一种关键酶的缺乏即可能导致黏多糖无法完全降解,其片段可能沉积于脑、脊髓、心脏及其他内脏、骨骼和结缔组织等细胞的溶酶体中影响细胞功能,黏多糖的缺乏也可引起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神经系统异常包括神经元脂质贮积以及由于骨骼与其他结蹄组织异常所致的继发性受累,如骨骼畸形和脑底部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的阻塞性脑积水或颈髓受压等。
    该病目前被认为为遗传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性连锁遗传(MPS Ⅱ 型)。不同类型的遗传缺陷导致不同的酶缺乏,进而引起不同的疾病亚型。
    查看黏多糖贮积症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