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英文缩写为 IHH,又称之为孤立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人体的性腺功能,是在体内三个「部门」的逐级「发号指令」和调控下才得以正常工作,这三个「部门」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在男性为睾丸,在女性为卵巢)。
这三个「部门」由上至下属于上下级的关系,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如有什么问题反馈给上级,上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保证了性腺功能的正常。这三个「部门」中的一个出了问题,性腺功能就可能会出问题。
如果最高级的下丘脑出了问题,出现先天性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英文缩写为 GnRH)神经元功能受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分泌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下级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引起再下一级的性腺功能不足,主要表现为青春期不发育和配子(在男性为精子,在女性为卵子)生成障碍,这个疾病就是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属于少见病,国内数据尚缺乏本病的具体发病数据,国外数据显示本病的总体发病率为每 10 万人中有 1~10 人发生此病,其中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 5:1。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嗅觉障碍将本病分为两大类: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是因为基因问题引起的先天性遗传病,目前已明确有 20 余种基因突变可导致本病,若对患者进行基因筛查,约 1/3 患者可找到突变基因。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常见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 5:1。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不会传染。
每个基因突变在疾病发生中的权重评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如果治疗成功,能够生育,其下一代发生本病的风险无法准确判断。
当找不到明确病因时,就要怀疑本病的可能。
一般需要做体格检查、血液化验、激素测定、影像学检查、嗅觉测试、基因检测等。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要注意与垂体疾病、疾病或非疾病导致的青春发育延迟相进行鉴别。
内分泌科、儿科、生殖科、男科、妇产科。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一般不能自己好。本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有 3%~20% 的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可自主恢复到正常,称为逆转。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分为男性的治疗和女性的治疗。
男性的治疗:目前治疗方案主要有 3 种,包括雄激素睾酮替代、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和脉冲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精治疗(泵治疗)。
其中脉冲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精疗效优于促性腺激素治疗治疗,脉冲式治疗能更快产生精子,在相等治疗时间内,脉冲式治疗的睾丸体积更大、精子密度更高。
女性的治疗: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约有 3%~20% 的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可自主恢复到正常,称为逆转。
需要复查。
男性患者复查方案如下:
在使用睾酮替代治疗时,逐渐增加睾酮剂量,模拟正常青春发育过程,让患者逐渐出现男性化表现,避免睾酮升高过快导致痛性勃起。
在用药 6 个月后可有明显男性化表现,2~3 年后可接近正常成年男性水平。
在用药起始 2 年内,每 2~3 个月随访 1 次,监测第二性征、睾丸体积、促性腺激素和睾酮变化。
此后可每年 1 次随诊,常规体检,包括身高、体重、睾丸体积、促性腺激素、睾酮、前列腺超声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血红蛋白和骨密度;如睾丸体积有进行性增大,应停药观察,警惕本病逆转为正常的可能性。
采用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时每 2~3 个月随访 1 次,监测血睾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睾丸体积和精液常规。
采用脉冲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精治疗,初始治疗时每月随访 1 次,监测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和精液常规,调整戈那瑞林的剂量和频率,尽可能将睾酮维持在正常中值水平,稳定后可每 3 个月随访 1 次,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治疗 3 个月后就可能有精子生成。
女性患者在使用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时,复查方案如下: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如果不治疗会影响生育。女性患者在辅助生育专科医生指导下,行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获卵子率近 100%;男性患者脉冲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精治疗(泵治疗)生精成功率约 90%,大大提高了生育成功率。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目前尚无有效措施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