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utoimmune hypophysitis, AH)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侵犯到了垂体及其临近器官的一种罕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减退症以及由于垂体肿大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的压迫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死于垂体前叶危象。
垂体在内分泌领域的地位是相当重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要受上级大脑和下丘脑的指挥和安排,启下是统筹打理身体周边部位的「日常生活」。
垂体位于大脑颅底部,像一个「灯泡」,挂在蝶鞍内,大脑和下丘脑通过一根细细的「电线」(医学上称其为垂体柄)与垂体连接,指挥调节垂体。
垂体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不同的分工。
垂体前叶、或后叶、或前后叶同时出了问题,就是垂体疾病。
导致垂体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为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导致的,就称之为自身免疫性垂体炎。
身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环境,也有一支「自卫队」(医学上被称之为免疫系统)。这支「队伍」一方面消灭外界侵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另一方面清除身体内衰老或是死掉的自身组织。
正常情况下,这支「军队」都是能够分清「敌我」的,知道哪些是对自身有益健康的东西,哪些是有害的物质。但是由于出了某种特殊状况(这其中的有些原因医学上目前也暂时不能解释原因),免疫系统「背叛」了自己的身体,开始自己人打自己人,攻击自身的的组织,从而引发了疾病。
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的垂体及其临近组织引发疾病,就称之为自身免疫性垂体炎。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不常见,属于少见罕见病。患病率估计大约为 0.2%~0.88%,之前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有不少病例被误诊、漏诊,因此上述发病率的数据很可能低估了垂体炎的真实的患病情况。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型。其中: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常见的表现包括垂体功能减退的内分泌症状、垂体增大产生的压迫症状(又称之为鞍区占位效应)的表现。
垂体炎引起的垂体功能减退能影响到各个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要命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的减退(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低血压、阴毛腋毛脱落等不适),症状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合并感染等应激情况时,可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能出现低钠、低血糖、低血压休克、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这是一种急诊常见的内分泌危象,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前面的介绍里提到,这种垂体炎实际上是一大类疾病,只是共同点是自身免疫性炎症影响到了垂体。其中的具体原因目前医学上尚不能阐述清楚。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好发于女性,不同的病因中女性中的发病率能达到男性的 2~5 倍,而且女性中垂体炎的发病多与妊娠有关(近一半是妊娠晚期或产后 2 年内)。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也较男性小。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不会传染。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关于是否遗传目前缺乏相应的数据。
确定得了自身免疫性垂体炎需要通过垂体活检及组织学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在以下条件中,同时满足三个及以上,则基本确定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的诊断:
一般需要做垂体功能、免疫相关抗体、脑脊液、影像学、眼科检查,必要时行垂体活检及组织学检查。
内分泌科。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遵循早期诊断、去除可能加重疾病因素及适当替补激素是其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目的,包括缩小鞍区占位大小以及存在垂体功能减低时应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部分发生在妊娠期或产后患者,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可自行缓解,也就是可以彻底痊愈。但也有不少患者不能被治愈。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需要复查。主要包括症状的改善、垂体功能改善(如复查相关激素)、影像学(如鞍区核磁)和头痛、视力、视野障碍改善等内容。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早期诊断、积极去除可能加重疾病因素及适当替补激素是防止出现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