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过度嗜睡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邓兰芳

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特发性过度嗜睡是什么?

特发性过度嗜睡障碍也称特发性过度睡眠、特发性睡眠增多、特发性嗜睡症等,是过度嗜睡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为在白天应该维持清醒的时段无法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自控的困倦甚至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入睡,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甚至因此造成严重意外事故。

特发性过度嗜睡的患病人数多吗?

人群中特发性过度嗜睡障碍的具体发病率尚不详。平均起病年龄是 16.6~21.2 岁,女性多见。

症状

特发性过度嗜睡有哪些特点?

特发性过度嗜睡的主要特征为:主诉白天过度嗜睡但无猝倒,也曾被称为「宿醉」式睡眠。

  • 常伴有唤醒耗时明显过长、反复再次入睡、情绪易激惹、无意识行为和意识模糊状态。

  • 常不易被闹钟唤醒,需要频繁使用特殊手段来促醒;

  • 超过 30% 的患者自诉总睡眠时间超过 10 小时;

  • 白天小睡的时间常超过 60 分钟,多数患者自觉醒后不解乏,该症状多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发现时可能已经存在数周至数月。

  • 可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头痛、直立性低血压等。

  • 多导睡眠监测(PSG)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有助于病情判断。

特发性过度嗜睡患者也有可能在经历一些情绪困扰,在关注症状缓解的同时,别忘了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解决情绪困扰。

另外,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对患者情绪恢复也有很大帮助。

病因

特发性过度嗜睡的原因有哪些?

特发性过度嗜睡具体的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些病例可能由病毒性疾病引起;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考虑可能与遗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诊断

特发性过度嗜睡如何诊断?

当出现长时间小睡后不解乏、晨间或小睡后觉醒困难时,需要要考虑特发性过度嗜睡的可能。诊断特发性过度嗜睡障碍,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诊断要求:

  • 每日出现难以控制的嗜睡但无猝倒,持续时间 ≥ 3 个月;
  • MSLT 提示平均睡眠潜伏时间 ≤ 8 分钟;或 24 小时 PSG 显示 24 小时总睡眠时间 ≥ 660 分钟;或通过腕式体动仪结合睡眠日志(平均至少超过 7 天的自然睡眠)可以证实这些特点;
  • 过度嗜睡不是由其他原因所导致,如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睡眠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物质滥用或戒断、发作性睡病和其他过度嗜睡障碍。

白天嗜睡疲劳就一定是特发性过度嗜睡吗?

不一定。

特发性过度嗜睡障碍是排除性诊断,出现日间过度嗜睡在考虑特发性过度嗜睡之前,需要明确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嗜睡可能,如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或毒品、睡眠时间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及其他过度嗜睡障碍等。

详细的病史资料、系统的睡眠评估、全面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都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排除其他可能后,方考虑特发性过度嗜睡障碍。

治疗

特发性过度嗜睡患者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有条件的地区首选睡眠专科门诊;没有睡眠专科且精神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服务便利的地区选择精神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特殊情况下,神经内科甚至内科也可考虑。

特发性过度嗜睡怎么治?

特发性过度嗜睡目前尚只能对症治疗,行为治疗无效;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维持白天清醒。

  • 莫达非尼:特发性过度嗜睡的一线推荐治疗药物,对儿童亦有效,剂量一般从 100 mg 开始,逐步增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缓慢逐渐递增剂量可能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
  •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可能能够部分缓解症状,但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阿戈美拉汀,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 另外,培养和维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限制在床时间等策略,可能有帮助。

特发性过度嗜睡的治疗效果如何?

大多数患者,白天睡眠过多的现象可持续存在;10%~25% 的患者会经历自我缓解;但大多数患者会随着药物治疗的进展,症状逐渐好转。

特发性过度嗜睡有自愈的可能吗?

自愈很困难。

嗜睡有一个渐进的起病过程,逐渐进展到数周至数月。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除非治疗,否则病程会变成持续的和稳定的。

image

生活

特发性嗜睡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在嗜睡确定得到良好控制之前,应避免参与因嗜睡可能导致危险或重大损失风险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驾驶交通工具、操作危险机器或精密仪器等。

预防

特发性嗜睡可以预防吗?

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尚无法预防。

参考资料
·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张道龙. (2016).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