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障碍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邓兰芳

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慢性失眠障碍是什么?

慢性失眠障碍,即长时间(≥ 3 个月)、频繁(≥ 3 次/周)的夜间睡眠困难,主观上对睡眠明显不满意,日间伴有与睡眠困难相关的负面体验,如疲劳、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多吗?

人群中受慢性失眠障碍影响的比例约 10%,可发生于除婴儿之外的任何年龄段。在女性,老年人,患有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或物质依赖患者,以及社会阶层较低的人群,相对更常见。

慢性失眠障碍应该前往哪个科室就诊?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议患者首选睡眠专科门诊;若当地没有睡眠专科,可考虑精神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科室;有些地区可能精神心理科服务也不太方便,那么,神经内科甚至内科也是可以考虑的。

症状

慢性失眠障碍有哪些临床特点?

慢性失眠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其中,睡眠维持困难又包括:中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和早醒。

  • 入睡困难的判断,一般指从上床(或中途醒来)至入睡之间的时间(入睡时间)过长,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影响。例如,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入睡时间 > 20 分钟,对于中、老年人则 > 30 分钟,考虑可能存在入睡困难。
  • 早醒需要考虑就寝时间的个体差异,早睡早起的情况可能不属于早醒。
  • 可以单独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不过,同时存在的情况更常见。此外,两者间可随着时间发生转换和变化。
  • 睡眠质量差和不能恢复精力,通常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同时存在。
  • 日间常见与睡眠困难相关的负面体验:疲劳、精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变差、情绪烦躁、低落或情绪不稳定。
  • 白天犯困嗜睡的主诉(或抱怨)也很常见,但常见的情况是:即使白天给予睡眠条件和机会,仍然难以入睡。
  • 出现睡眠困难和白天相关症状的频率 ≥ 3 次/周,持续时间 ≥ 3 个月。

慢性失眠障碍患者也有可能在经历一些情绪困扰,在关注症状缓解的同时,别忘了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解决情绪困扰。

另外,此时的患者很需要被支持被理解,因此,家人朋友们的关心也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慢性失眠障碍与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有关吗?

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和睡眠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发现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有 32.16% 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这个比例高于普通人群,睡眠障碍是影响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健康的五大问题之一。

病因

人为什么会失眠呢?

失眠的确切病因和病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研究资料提示,失眠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睡眠觉醒调节,以及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等因素有关。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失眠?

  • 睡眠环境、习惯或睡眠相关的行为,可能与失眠有关。比如环境嘈杂、睡眠温度不合适、作息时间不定、睡前饥饿或过饱、咖啡/酒精/茶、一些不利于睡眠的行为等等;
  • 客观环境因素和生理节律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失眠,如夜班倒班加班、搬家、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等,一般均能在短期内适应;
  • 较大强度的压力事件(如失恋、晋升、事业等),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以及一些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
  • 个体对待睡眠和认知行为模式(比如过分关注和紧张睡不好)可能导致失眠的持续和恶化;
  • 一些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如心脏病、肺气肿、甲状腺功能亢进、胃肠不适、躯体关节疼痛、抑郁症、躁狂症、物质滥用和依赖……,还有一些药物(如氨茶碱、利尿剂等)也可能会导致失眠。
诊断

慢性失眠障碍怎样诊断?

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需满足下列标准要求:

  • 至少存在下列一项睡眠困难的症状:

    1. 入睡困难;
    2. 睡眠维持障碍;
    3. 早醒;
    4. 在应该上床就寝的时间主观上抵制上床就寝;
    5. 没有父母或看护者陪伴的情况下睡眠困难。

其中,4、5 多见于儿童或需要看护照顾的老人(如痴呆)。

  • 日间至少存在下列一项睡眠困难相关的症状:

    1. 疲劳乏力感;
    2.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记忆力下降;
    3. 体能或精力下降;
    4. 情绪易烦躁、激惹、冲动或不稳定;
    5. 日间嗜睡;
    6. 对睡眠担忧或不满;
    7. 对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造成明显负面损害。
  • 睡眠困难和日间症状出现的频率 ≥ 3 次/周,且持续 ≥ 3 个月。

  • 睡眠困难不是由于睡眠时间无法保证(如倒夜班导致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环境明显不利(如危险处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直接导致,也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的特点。

慢性失眠障碍是否需要做一些检查来协助诊断?为什么?

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确立,主要依据患者及知情人提供的详细睡眠史和睡眠节律等信息,比如上床时间、入睡所需时间、中途觉醒时间、末次觉醒时间、起床时间、日间精神状态、日间小睡时间等。

同时,需要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等原因引起的失眠相鉴别,这方面,除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之外,相应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心理测验和其他辅助检查,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

存在睡眠困难就是失眠障碍吗?

不一定。

除了诊断标准中第(4)条所描述的情况不应诊断为慢性失眠障碍之外,一些无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仅以睡眠质量差和不能恢复精力为主要困扰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夜间睡眠质量的躯体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对于类似情况,多导睡眠图(PSG)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对于明确诊断可能有帮助。

治疗

慢性失眠障碍该怎么治?

慢性失眠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短期疗效来说,药物治疗可能优于认知行为治疗,而对于远期获益和副反应而言,睡眠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性可能超过药物治疗,故一般主张,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使疗效更优

具体治疗方案选择,可能需要综合患者失眠状况、躯体状况、伴随症状或疾病、对认知行为治疗的态度,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来个体化考虑。

  • 药物治疗:目前可用于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其他类。
    •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这一类型的药物常用的主要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莱普隆等。与「安定」类相比,其副反应(如耐受、依赖、宿醉等)相对较轻,一般作为失眠障碍药物治疗的首选。

    • 苯二氮䓬类药物:即通常所说的「安定」类药物,常用的包括咪达唑仑、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原则上,不主张长期服用。一些作用时间长的种类,可能会导致第二天日间仍然犯困睡睡精神不振(「宿醉」现象)。长期或高剂量服用可能会产生疗效下降的「耐受」现象,并形成依赖,减量或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现象、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常用的包括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阿戈美拉汀等。这类药物,助眠的同时能兼顾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没有类似「安定」类的耐受、依赖、戒断、反跳等副反应。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尔通属于此类。类似的,抗抑郁药阿戈美拉汀,其催眠作用也是通过激动褪黑素受体而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来改善睡眠。目前,未发现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存在耐受、依赖、宿醉、反跳等不良反应。

    • 其他可用于慢性失眠障碍的方法: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suvorexant ( Belsomra) 、一些中药制剂,以及物理疗法(如光照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电疗法)都可用于治疗慢性失眠障碍。

  •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关注失眠的不良认知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引导患者认识自己关于失眠的错误认知评价和错误行为方式,了解这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如何让失眠得以持续甚至固化,在治疗师引导下逐渐重建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达到恢复睡眠节律和睡眠质量的目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是一对一治疗或者团体治疗,疗程周期一般是 6~8 周。对于短期获益来说,相对药物治疗而言,认知行为治疗起效较慢。同时,国内认知行为治疗的普及率和医疗保障比例,尚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image

生活

有没有一些能自己调整睡眠的建议?

自我治疗方面,可以从个人心态和睡眠卫生习惯方面加以持续调整:

  • 个人心态:有些失眠障碍的患者,把睡眠看得异常紧张和重要,哪怕出现一次失眠,他们就会反复纠结和担心「今天晚上要是再失眠了我该怎么办」,结果越在意睡眠,越想睡着,反而是越睡不着,睡不着又会反过来加重紧张和担心,对睡眠本身的担心纠结便陷入恶性循环。面对失眠,尽量保持泰然处之的态度,可能有助于避免陷入类似导致失眠得以持续的循环。
  • 睡眠卫生习惯:通过优化睡眠环境、适当控制不利行为、限制在床时间等,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模式。
    • 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是良好睡眠质量的基础保障。
    • 白天尽量保持张弛有度的忙碌,工作之余适量的户外运动和活动,出一身汗,不管是对于睡眠还是睡不好的烦躁情绪,都会大有益处。但避免睡前 2 小时剧烈运动。
    • 白天最好不睡,即使午休,睡着的时间建议不要超过 30 分钟。时间太长会进入深睡眠模式,从深睡眠中醒来反而会觉得乏力,午睡时间太长可能也会导致夜间难以入睡。
    • 不管夜晚睡得怎如何,坚持早上定点准时起床,节假日不例外。
    • 睡前想办法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对睡眠有利。比如音乐,散步,瑜伽,练字,闲逛,电影,深呼吸……具体因人而异。睡前一杯温牛奶,适当热水泡脚或泡泡热水澡,可能也有帮助。
    • 应该拒绝酒精等物质的助眠诱惑,长远来讲,它对睡眠非常不利。同时,对咖啡、茶比较敏感的朋友,尽量避免在下午 4 点以后饮用。避免睡前过饱、过饿、饮水过多。
预防

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睡不着的时候,该怎么办?

很多失眠的朋友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床,他们担心这样来来去去的会令自己更清醒。

还有一部分朋友,睡不着的时候就在床上反复纠结思考问题,或者在床上玩手机刷朋友圈,结果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几个小时不仅没睡,大脑反而越来越清醒。

长期下来,床便与这些让大脑保持清晰兴奋的状态或活动实现了关联和对应关系,于是,一上床大脑就习惯性进入清醒和兴奋,睡眠自然成了困扰。

如果在床上 20~30 分钟还不能入睡,离开床和卧室,去客厅或书房做一些能让人放松的事情,如舒缓的音乐、轻松的书等。等睡意来临时,再上床。若仍然睡不着,20~30 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这个方法的见效,需要长期坚持。有效坚持 4 周以上,可能体验到效果。

有睡意才上床,没睡意不赖床。严格控制在床又未入睡的时间的目的在于,恢复床的本来属性:床就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所以,任何与睡觉不相关的事情,都要避免在床上养成习惯。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