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失眠障碍,又称作急性失眠障碍,即持续时间少于 3 个月的夜间睡眠困难。与慢性失眠障碍一样,有主观上对睡眠明显不满意,日间伴有与睡眠困难相关的负面体验(如疲劳、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短暂性失眠障碍准确地发病率尚未明确。据估计,成年人一年期短暂性失眠障碍的发生率约 15%~20%。总体人群中,受短暂性失眠的比例约为 30%~35%。与慢性失眠障碍类似,女性、老年人相对更多见。
短暂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慢性失眠障碍大致相似,仍然以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为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失眠症状的持续时间。
与慢性失眠障碍类似,短暂性失眠障碍的确切病因和病理学机制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睡眠觉醒调节,以及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等因素有关。
短暂性失眠障碍的诊断,需满足下列标准要求:
其中,4、5 多见于儿童或需要看护照顾的老人(如痴呆)。
睡眠困难和日间症状出现的持续时间 < 3 个月。发生频率可 < 3 次/周,但伴有对失眠症状本身的过度关注或焦虑。
睡眠困难不是由于睡眠时间无法保证(如倒夜班导致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环境明显不利(如危险处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直接且单独导致,也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的特点。
同慢性失眠障碍一样,短暂性失眠障碍的诊断确立,同样主要依据患者及知情人提供的详细睡眠史和睡眠时间节律等信息。同时,需要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等原因引起的失眠相鉴别,所以,在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基础上,依据相应的躯体疾安排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心理测验和其他辅助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短暂性失眠障碍与慢性失眠障碍存在许多共同的表现,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短暂性失眠的持续时间 < 3 个月,出现的频率亦达不到持续 > 3 次/周的标准。因为工作或时差原因,个人主动选择夜间「睡眠困难」和不得不白天睡觉,不可诊断为短暂性失眠障碍。
短暂性失眠障碍就诊科室,基本与慢性失眠障碍一致。有条件的地区首选睡眠专科门诊;没有睡眠专科且精神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服务便利的地区选择精神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特殊情况下,神经内科甚至内科也可考虑。
与慢性失眠障碍一样,短暂性失眠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可能优于认知行为治疗,若能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使疗效更优。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需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综合考虑。具体请参考「慢性失眠障碍」中治疗内容。
达到诊断标准的短暂性失眠障碍,建议应积极治疗,短期药物治疗联合睡眠心态行为自我调整。即使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积极接受睡眠认知行为辅导、调整对于睡眠的心态、限制在床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模式,也是自我治疗的有效策略。
睡不着的时候,请离开床离开卧室。做点其他让自己放松的活,等待睡意。
如果在床上 20~30 分钟还不能入睡,离开床和卧室,做一些让人放松的事情,如舒缓的音乐、轻松的书等。等睡意来临时,再上床。若 20~30 分钟后仍然难以入睡,重复上述步骤。这个方法有效坚持 4 周以上,可能会体验到效果。
严格限制在床又未入睡的时间,目的在于在脑海中恢复并固定床的本来属性:床就只是用来睡觉和性生活的地方。
可以预防,重要的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具体可参考上面的「生活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