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词条作者
田建卿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赵汝星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0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是什么病?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由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为一种罕见的疾病,是引起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的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空腹或餐后低血糖,检测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会发现有不适当的升高。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有哪几种类型?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胰岛素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又称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是因为身体里出现了胰岛素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自身胰岛素大量结合,阻碍胰岛素发挥正常功能。

比如进食后血糖升高,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但胰岛素自身抗体很快和这些胰岛素结合在一起,使其不能发挥降糖作用,于是血糖显著升高,这就进一步刺激了身体更多地分泌胰岛素,因而血中产生大量与抗体结合在一起的胰岛素。

后续随着餐后血糖水平逐渐降低,胰岛素分泌大大减少,这时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物开始发生解离,大量胰岛素被释放出来,开始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而此时血糖本就不高了,胰岛素在这时不按机体需要、不合时宜的出现,便引起低血糖。

  • 二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又称为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是因为身体里出现了胰岛素受体抗体,这个抗体和胰岛素结合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当抗体水平较低时,会表现为兴奋型效应,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大大增强,引起低血糖症;当抗体水平较高时,会表现为抑制性效应,这时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大大被削弱,从而又出现高血糖症。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常见吗?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不常见,属于一种罕见的疾病。

症状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有哪些常见表现?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患者,多以反复发生的低血糖来医院就诊。

发作时血糖多低于 2.8 mmol/L。最初以头痛、焦虑、饥饿感为主,进而随着血糖进一步的降低,表现为出汗、震颤、心悸、乏力、皮肤苍白等症状。若血糖再进一步下降,可导致低血糖休克或昏迷。

低血糖可以发生在空腹或餐后。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时间不规律,尤其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以昏迷为首发症状。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如果严重的低血糖未被及时发现或治疗,轻者导致脑功能受损,重者可导致死亡。

病因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缺陷、药物使用等有关。

其中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以甲巯咪唑最多,肼屈嗪、青霉素 G、谷胱甘肽、硫辛酸、巯甲丙脯酸、丙基巯嘧啶、吡硫醇、卡托普利、青霉胺、亚胺培南、卡比马唑等也有报道。

这些药物可使体内产生的胰岛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素自身抗体,诱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常见于哪些人?

  • 胰岛素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在日本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大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在 40 岁以上,发病高峰年龄为 60~69 岁,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的病例总数较少。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Graves 病,系统系红斑狼疮、黑棘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者发病率更高;服用一些药物(如甲巯咪唑)者发病率也更高。

  • 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好发于非洲或加勒比海地区的中年黑人妇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或是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等)者发病概率增高,抗艾滋病治疗和使用干扰素 α 治疗丙型肝炎也可诱发此病。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会传染吗?

不会传染。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会遗传吗?

有一定遗传性,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可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可以遗传给后代,但后代未必一定发病。

诊断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如何确诊?

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包括头痛、焦虑、饥饿感、出汗、震颤、心悸、乏力、皮肤苍白、休克或昏迷等;发作时血糖水平 < 2.8 mmol/L;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活性很高的胰岛素自身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血液中有高水平的胰岛素;排除胰岛素瘤及其他原因的低血糖症后,即可明确诊断。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 血糖:确定低血糖的发生。

  • 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抗体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 血胰岛素水平及 C 肽水平:胰岛素水平不适合的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 > 100 mU/L。当胰岛素水平 > 1 000 mU/L 时,需高度怀疑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在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中,C 肽浓度亦升高,但浓度要远低于胰岛素浓度,即所谓的胰岛素和 C 肽「分离现象」(正常人的胰岛素和 C 肽浓度是相匹配的)。

  • 自身抗体:了解有无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 胰岛素瘤:二者均可导致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但胰岛素瘤的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时,血清胰岛素浓度升高不太会超过正常的 10 倍,在胰腺薄层 CT 上可看到占位表现。

  • 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也会出现高血糖、尿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释放有延迟,类似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迟发反应性低血糖,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基础水平不高,C 肽水平和胰岛素水平相匹配,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均阴性,多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多有超重或肥胖,据此可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相区别。

  • 胰岛素抗体:曾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者,有可能产生胰岛素抗体,也可能导致低血糖,需要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鉴别。但是外源胰岛素所致的胰岛素抗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反复夜间及凌晨低血糖,餐后血糖正常或较高。

治疗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要去看哪个科?

内分泌科、普通内科。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能自己好吗?

其中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即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80% 的患者可在 1~3 个月内自行好转。

但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即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不能自行好转,而且通常治疗难度较大,患者病死率很高。当发生从高血糖症向低血糖症的转化时,提示最终结局不良。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怎么治疗?

1. 纠正低血糖

  •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发作时,需要尽快纠正低血糖,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或肌注胰高血糖素,以升高血糖。少数严重的、反复的低血糖昏迷患者,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等治疗。

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治疗:即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 需少量、多餐、低糖、高蛋白和高纤维饮食。

  • 由药物诱发者,要停用他巴唑、巯丙酰甘氨酸类等含有巯基的药物,多数患者低血糖发作会逐渐减少、减轻,数月后消失。但再次使用该药又可诱发本病,故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能够抑制葡萄糖吸收,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对缓解患者餐后低血糖有作用。

  • 对于极少数病情长期不能缓解的患者,可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0 mg/d)治疗,可促进病情缓解。

3.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即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 治疗上难度会大一些,患者病死率很高。可点击查看「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进一步了解详情。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需要住院吗?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发作时常较为严重,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能根治吗?

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80% 的患者可在 1~3 个月内自行缓解。但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不能根治,且最终结局较差。

image

生活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饮食提倡少量、多餐、低糖、高蛋白和高纤维饮食,有助于减缓餐后胰岛素的升高速度和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预防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可以预防吗?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如何预防复发?

有诱因者,如明确有药物诱发经历的,再次使用该药还可诱发本病,故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参考资料
· 廖二元. 内分泌代谢病学(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434-1435.
· 刘敏, 尹士男.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药品评价, 2015, 11: 34-38.
· 沈丽津, 李明珍, 孙丽荣. 自身免疫源性低血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 927-930.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