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0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由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为一种罕见的疾病,是引起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的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空腹或餐后低血糖,检测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会发现有不适当的升高。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分为两种类型:
是因为身体里出现了胰岛素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自身胰岛素大量结合,阻碍胰岛素发挥正常功能。
比如进食后血糖升高,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但胰岛素自身抗体很快和这些胰岛素结合在一起,使其不能发挥降糖作用,于是血糖显著升高,这就进一步刺激了身体更多地分泌胰岛素,因而血中产生大量与抗体结合在一起的胰岛素。
后续随着餐后血糖水平逐渐降低,胰岛素分泌大大减少,这时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物开始发生解离,大量胰岛素被释放出来,开始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而此时血糖本就不高了,胰岛素在这时不按机体需要、不合时宜的出现,便引起低血糖。
是因为身体里出现了胰岛素受体抗体,这个抗体和胰岛素结合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当抗体水平较低时,会表现为兴奋型效应,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大大增强,引起低血糖症;当抗体水平较高时,会表现为抑制性效应,这时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大大被削弱,从而又出现高血糖症。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不常见,属于一种罕见的疾病。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患者,多以反复发生的低血糖来医院就诊。
发作时血糖多低于 2.8 mmol/L。最初以头痛、焦虑、饥饿感为主,进而随着血糖进一步的降低,表现为出汗、震颤、心悸、乏力、皮肤苍白等症状。若血糖再进一步下降,可导致低血糖休克或昏迷。
低血糖可以发生在空腹或餐后。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时间不规律,尤其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以昏迷为首发症状。
如果严重的低血糖未被及时发现或治疗,轻者导致脑功能受损,重者可导致死亡。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缺陷、药物使用等有关。
其中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以甲巯咪唑最多,肼屈嗪、青霉素 G、谷胱甘肽、硫辛酸、巯甲丙脯酸、丙基巯嘧啶、吡硫醇、卡托普利、青霉胺、亚胺培南、卡比马唑等也有报道。
这些药物可使体内产生的胰岛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素自身抗体,诱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Graves 病,系统系红斑狼疮、黑棘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者发病率更高;服用一些药物(如甲巯咪唑)者发病率也更高。
不会传染。
有一定遗传性,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可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可以遗传给后代,但后代未必一定发病。
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包括头痛、焦虑、饥饿感、出汗、震颤、心悸、乏力、皮肤苍白、休克或昏迷等;发作时血糖水平 < 2.8 mmol/L;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活性很高的胰岛素自身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血液中有高水平的胰岛素;排除胰岛素瘤及其他原因的低血糖症后,即可明确诊断。
血糖:确定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抗体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胰岛素水平及 C 肽水平:胰岛素水平不适合的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 > 100 mU/L。当胰岛素水平 > 1 000 mU/L 时,需高度怀疑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在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中,C 肽浓度亦升高,但浓度要远低于胰岛素浓度,即所谓的胰岛素和 C 肽「分离现象」(正常人的胰岛素和 C 肽浓度是相匹配的)。
自身抗体:了解有无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胰岛素瘤:二者均可导致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但胰岛素瘤的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时,血清胰岛素浓度升高不太会超过正常的 10 倍,在胰腺薄层 CT 上可看到占位表现。
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也会出现高血糖、尿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释放有延迟,类似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迟发反应性低血糖,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基础水平不高,C 肽水平和胰岛素水平相匹配,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均阴性,多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多有超重或肥胖,据此可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相区别。
胰岛素抗体:曾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者,有可能产生胰岛素抗体,也可能导致低血糖,需要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鉴别。但是外源胰岛素所致的胰岛素抗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反复夜间及凌晨低血糖,餐后血糖正常或较高。
内分泌科、普通内科。
其中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即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80% 的患者可在 1~3 个月内自行好转。
但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即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不能自行好转,而且通常治疗难度较大,患者病死率很高。当发生从高血糖症向低血糖症的转化时,提示最终结局不良。
1. 纠正低血糖:
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治疗:即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需少量、多餐、低糖、高蛋白和高纤维饮食。
由药物诱发者,要停用他巴唑、巯丙酰甘氨酸类等含有巯基的药物,多数患者低血糖发作会逐渐减少、减轻,数月后消失。但再次使用该药又可诱发本病,故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能够抑制葡萄糖吸收,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对缓解患者餐后低血糖有作用。
对于极少数病情长期不能缓解的患者,可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0 mg/d)治疗,可促进病情缓解。
3.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即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发作时常较为严重,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胰岛素自身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80% 的患者可在 1~3 个月内自行缓解。但胰岛素受体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不能根治,且最终结局较差。
饮食提倡少量、多餐、低糖、高蛋白和高纤维饮食,有助于减缓餐后胰岛素的升高速度和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诱因者,如明确有药物诱发经历的,再次使用该药还可诱发本病,故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