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亮口腔科主治医师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人们源源不断的唾液,也就是口水,是从唾液腺来。人的唾液腺主要包括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前者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后者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
它们的位置并不难找:腮腺的位置在面颊靠近耳朵的地方;下颌下腺,顾名思义就存在于下颌骨下方靠里的位置;舌下腺比较小,长在舌头的下面。至于各种小唾液腺,就存在于嘴唇、颊部、上腭、牙龈等黏膜下。
唾液腺不光能产生唾液,还会通过导管把这些唾液引流出来,导管的开口在嘴里,唾液就会分泌到嘴里。
不同的唾液腺的导管开口在不同的位置。如果是怀疑某一个唾液腺发生了问题,医生就可以在相应的位置找到那个唾液腺的开口,然后从那个开口进入,进行检查或者治疗。
涎石病也叫做唾液腺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疾病。是唾液腺的腺体或者导管内因发生钙化性团块,也就是长了块石头,而引起一系列病变。
患者最常感觉到的症状为进食时感觉舌头下面、下巴内侧的腺体肿胀,有可能产生疼痛不适;当停止进食后,症状会渐渐消失。有时可以用手摸到硬块,并有压痛。
涎石病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发生继发感染,出现颌面部感染。该病最常见于下颌下腺,其次为腮腺,偶见于上唇及颊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极少见。该病常见于中青年,病程可长可短,从数日到数年不等。
治疗涎石病的首要目的是去除结石,消除阻塞因素。对于无法取出的结石,以及一些下颌下腺反复出现感染甚至已经腺体萎缩的病例,则不得不手术切除该唾液腺。
涎石病患者常吃东西时感觉唾液腺所在部位肿胀,如耳朵前面、下巴、舌头下面等,有可能产生疼痛不适,甚至感到尖锐的刺痛。此外,严重者疼痛可能放射至耳朵周围的头部和颈部。不过当停止进食后,症状会渐渐消失。
对于个别严重的患者,症状可以持续数天,不能完全消退。如果用手轻触唾液腺导管,主要是下颌下腺的导管走行处,即舌系带两侧、舌头靠近口腔底的舌下皱襞的位置,会有压痛。
涎石病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发生继发感染,出现颌面部感染。
不一定,因为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唾液腺及周围组织的肿胀、疼痛。此外,颞颌关节的一些问题也有可能在张嘴的时候让人感觉不舒服。
涎石病的病因还不是特别清楚,可能与各种原因造成的唾液没法流出唾液腺有关,也有可能和人体的代谢紊乱有关,有的涎石病患者会同时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结石。
涎石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患者会发现,吃东西的时候唾液腺肿胀,还会疼痛。
检查嘴里,可以看到唾液腺的导管口红肿,挤压可能会有脓液溢出,有些患者会说舔到有咸咸的味道。
此外,医生还会用手摸,有时可以摸到导管内的结石。
除了这些检查,还有一些必需的影像学的辅助检查,如 X 片、CT、超声比较常用,唾液腺造影相对应用较少。这些都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典型的涎石病很容易诊断。但有时候,患者因为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唾液腺及周围组织的肿胀、疼痛。这些疾病包括发生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肿瘤、下颌下腺淋巴结炎、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以及下颌下间隙感染。
患者需要记住的就是,不管是涎石病还是上述这些疾病,都是要通过正规治疗才能解决的,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口腔科。
一般来说,治疗涎石病的首要目的是去除结石,消除阻塞因素。
对于位置比较浅显的唾液腺结石,尤其是接近导管口的结石,是可以在门诊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完成的,时间很短,切开黏膜取出结石后就缝合。
术后应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刷牙,吃东西后轻柔地漱口。减少对伤口的刺激,一周之后拆线。如果医生觉的有必要的情况下需服用抗生素。
同时,术后不要吃过酸的食物,避免刺激过多唾液分泌。
涎石病主要和唾液中的钙、磷、蛋白类型以及唾液腺及其导管的解剖有关,但是和口服的钙片并没有关系。所以并没有得了唾液腺结石就不能吃钙片的说法。
涎石病的病因还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很难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