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痕障碍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邓兰芳

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抓痕障碍是一种什么病?

抓痕障碍,也被称为皮肤搔抓障碍(skin picking disorder,SPD)、抠皮障碍等。

患者常以反复搔抓皮肤而造成皮损为主要特点,自觉明显痛苦,并试图停止搔抓,又难以有效自控。患者常羞于承认搔抓行为而不愿就医,即使就医可能也多因皮损就诊于皮肤科。

抓痕障碍的患者多吗?

抓痕障碍的人群患病率约为 1.25%~5.4%,女性相对多见,约占 75%。任何年龄都可起病,12~16 岁为高发年龄段,常因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为诱因。

症状

抓痕障碍患者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抓痕障碍的主要核心症状为反复搔抓皮肤造成皮损。常见部位包括面部、手臂及手。搔抓部位原先可能有瑕疵,可是以前搔抓过的部位,也可以是正常皮肤。

搔抓行为多发生在独处或只有家人在场的环境下,搔抓可以是无意识的。搔抓前后常伴仪式动作,比如用手指搓揉已经抠下的皮肤。

研究显示约 32%~35% 的患者会吃掉抠下的皮肤,也有一小部分患者会搔抓他人皮肤。通常一天内间断出现,以夜间为甚,甚至可能在睡眠时出现。

部分患者在搔抓后感到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进一步可能出现羞愧、尴尬感受。搔抓障碍患者中,出现情绪障碍、焦虑、进食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较为常见。

患者可能通过化妆或衣物遮蔽受损严重的部位,可能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受损的皮肤而回避公共场合,从而出现逃学、旷工等问题。反复的搔抓可能引起皮肤破损、感染等躯体疾病,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你患有抓痕障碍患者,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你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生活方式来改善情绪,或是借助心理咨询走出情绪困境。如果你身边有人患有抓痕障碍患者,请给予他们理解与关爱。

病因

抓痕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抓痕障碍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为明确。现有研究提示,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解剖学异常、环境因素(如压力和创伤因素)等方面相关。

诊断

抓痕障碍如何诊断?

作出抓痕障碍的临床诊断需要符合下述标准。

  • 反复搔抓皮肤而导致皮肤病变。

  • 反复尝试减少或停止搔抓皮肤。

  • 患者自觉痛苦明显,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受损。

  • 必需排除搔抓行为是由某种物质、某些躯体疾病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的可能。如可卡因类物质的生理效应、疥疮或痤疮引起的搔抓、精神病性症状的妄想或幻触体验、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尝试改进外貌方面缺陷或瑕疵行为、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行为等。

抓痕障碍属于强迫症吗?抓痕障碍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该如何鉴别?

抓痕障碍属于强迫及相关障碍之一,其需要与下述疾病进行鉴别:

  • 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中可能也会出现皮肤搔抓,但这是因为对妄想或幻触的反应而出现,不同于抓痕障碍。
  • 其他强迫及相关障碍:在有强迫症的个体中,作为对「被污染了」的强迫思维的反应,过度清洗的强迫行为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另外,躯体变形障碍的个体也可能出现皮肤搔抓,但这是因为对外貌的担忧。这些不同于抓痕障碍。
  • 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的刻板运动障碍,有一个特点是重复的自我伤害行为,这可能也会带来皮肤搔抓,但这起病于早期发育阶段,且症状符合刻板运动障碍。另外,抽动秽语综合征中的抽动也可能导致自伤,但抓痕障碍中的行为并不是抽动样的。
  • 其他躯体疾病:若皮肤搔抓源于皮肤病(如疥疮、痤疮等),则不同于抓痕障碍。
  • 物质/药物所致的障碍:若皮肤搔抓源于特定物质(如可卡因),则不同于抓痕障碍。
治疗

抓痕障碍应该看什么科?

精神心理科、精神科。

抓痕障碍怎么治疗?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抓痕障碍的疗效较为肯定。干预策略策略主要包括:

    • 心理健康和疾病知识教育;

    • 纠正患者的歪曲认知,如用「我相信抓搔冲动很快会消失」取代「我无法抵抗抓搔的冲动」,用「看或摸都会增加搔抓的可能性」取代「我只是看一眼,只是轻轻摸一下」;

    • 强化自我控制,如用手套来隔离手指与皮肤,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延缓搔抓皮肤,如打扫房间、出去散步、和朋友聚会等;

    • 学会自己识别复发的迹象。

  • 药物治疗:SSRIs 类药物以及拉莫三嗪对于抓痕障碍可能有效,其疗效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 对症治疗:对于伴有剧烈瘙痒的患者,建议使用强效局部皮质类固醇或病灶内曲安奈德疗法。表皮剥脱性痤疮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痤疮。伴皮肤感染的患者应使用局部和/或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image

生活

抓痕障碍患者在生活和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要保持个人卫生洁净。抓痕障碍的躯体共病常包括组织损伤、疤痕、感染,因此,要保持干净的皮肤和剪短的手指甲,以减少皮肤损伤可能带来的伤害。

其次,抓痕障碍常伴随着某些皮肤疾病(如痤疮等),因此,要注意皮肤疾病的护理和就医。

另外,抓痕障碍与个人情绪状态、压力水平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如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快餐等),维持健康的心态。

预防

抓痕障碍该怎么预防?

掌握健康的压力应对方式,维持情绪健康。

除遗传的影响外,搔抓行为受情绪和压力的影响很大——搔抓行为可能伴随各种情绪状态产生(如焦虑、厌烦感、持续增加的压力),同时,有患者感觉搔抓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感和身体的不适感。

因此,通过压力管理和积极心态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搔抓行为,预防抓痕障碍。

参考资料
·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Firth, J., Gangwisch, J. E., Borisini, A., Wootton, R. E., & Mayer, E. A. (2020). Food and mood: how do diet and nutrition affect mental wellbeing BMJ,m2382. doi:10.1136/bmj.m2382
· 韩耀辉, 杨纪辉, & 潘集阳. (2015). 抓痕(皮肤搔抓)障碍研究进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41(8), 510-513.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张道龙. (2016).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