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障碍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邓兰芳

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囤积障碍是什么?

囤积障碍,也称囤积症,是一种以难以丢弃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患者不顾物品的实际价值,将其囤积在自己的居所,导致生活环境杂乱,并可能因囤积物品对居所卫生甚至安全造成威胁,患者对此感到痛苦,但却无法控制。

囤积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假如你被诊断为囤积障碍障碍,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囤积障碍,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囤积障碍的患者多吗?

国外资料显示,受囤积障碍影响的人群可能占到人口的 2%~6%,以老年人群为甚,55~94 岁人群的患病率约为中青年(34~44 岁)的 3 倍。国内尚缺乏全国性囤积障碍流行病学资料。

症状

囤积障碍有哪些表现?

囤积障碍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持续地难以丢弃大量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最常见的为报纸、旧衣服、包、书籍、文书、宣传画册等;

  • 居所堆满了杂物,导致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有可能超出患者日常活动范围侵入其他场所,如自家的花园、汽车、邻居家以及工作场所,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带来健康卫生风险及火灾隐患,产生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

  • 自觉明显痛苦,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 约 3/4 囤积障碍患者同时存在情绪或焦虑障碍,最常见的共病包括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病因

囤积障碍的患病原因是什么?

目前囤积障碍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根据现有资料,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应激事件经历)、个性特征(如犹豫不决)等因素相关。

诊断

囤积障碍如何诊断?

囤积障碍的诊断确立,需要符合以下标准:

  • 不管实际价值如何,持续地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

  • 丢弃困难的原因在于感到囤积的需要,以及若丢弃会感到痛苦。

  • 物品堆积会导致生活区域拥挤、杂乱,并明显影响居所场地用途。在且仅在他人(如家人、清洁人员、权威人士等)干预下,可能恢复居所的清洁有序。

  • 引起显著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

  • 损害,包括自己和他人所处环境的安全性受损。

  • 囤积行为不是由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导致。

很多时候,囤积障碍患者会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事实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求助。

所有的囤积行为表现都是囤积障碍吗?

并不是所有的囤积行为表现都是囤积障碍。

  • 一些躯体疾病,如脑外伤、脑肿瘤切除术后、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可能出现囤积症状;

  • 一些精神障碍可能出现囤积行为表现: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或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在妄想支配下或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都有可能出现囤积行为。这些囤积行为,都不能简单诊断为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应该哪些疾病鉴别?

囤积障碍应该与以下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其他躯体疾病:如果症状是其他躯体性疾病的直接后果,就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2. 精神发育障碍:如果收集物品是精神发育障碍的直接后果,例如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则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3.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如果收集物品是妄想或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阴性症状的直接后果,则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4. 重性抑郁发作:如果收集物品是重性抑郁发作期间精神运动迟滞、疲倦或能量丧失的直接后果,则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5. 强迫症:如果症状是典型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的直接后果,例如强迫症中害怕污染、伤害、不完整感,则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6. 神经认知障碍:如果收集物品是某种退行障碍的直接后果,例如与额颞叶变性或阿尔采末氏病有关的神经认知障碍,则不能诊断为囤积障碍。
治疗

囤积障碍该如何治疗?

囤积障碍被视为一种独立疾病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囤积障碍常因患者自知力不足及缺乏治疗动机,可能成为一种难治性疾病。

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囤积障碍的病程极易呈慢性、进行性加重。不管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目前都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循证基础。

  • 心理治疗: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多组分心理治疗可能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教育,与患者共同协商设定治疗目标,增强治疗动机,协助患者更容易地制定决策,采用逐级暴露的方法帮助患者应对分类和丢弃物品所产生的焦虑,以及纠正患者囤积行为相关的错误认知。
    另有研究者在传统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改善前瞻记忆、分类决策、问题解决及认知灵活性的认知康复治疗,提示该策略对于老年囤积障碍者可能有效。

  • 药物治疗: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可能对囤积障碍有效。相较于心理治疗,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药物治疗,不过药物治疗囤积障碍的循证证据相对有限。

当被诊断为囤积障碍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遵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image

生活

囤积障碍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部分囤积障碍患者可能是由于存在压力性或创伤性的生活事件起病的,因此在生活中应避免产生过度压力,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对于需要挑选的事物尽量少犹豫不决。

预防

囤积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首先应从外部环境着手帮助囤积障碍患者清理房间,使空间恢复至可以正常并安全居住的状态。

其次可从心理层面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可能遭受的负性生活事件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参考资料
·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张道龙. (2016).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余蔚.(2021).怎样预防囤积障碍. 中老年保健(01),52. doi:CNKI:SUN:ZLBJ.0.2021-01-036.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