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菠急诊科医师
戴军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0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心跳骤停、严脑外伤等各种原因可导致严重的缺氧性脑损伤,可能会使患者进入一种无意识的觉醒状态,即植物状态。
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有基本的生命功能(如呼吸、新陈代谢等),但没有意识,失去思维、言语、情感、运动等功能,不能与人交流,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就像一株「植物」一样。
植物状态的患者通常需要依托足够的医护资源才能维持生命,且复苏的可能性很小,多数最终因为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不明原因猝死等情况而死亡,预后很差。
植物状态的患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随着社会急救系统、医学诊疗技术、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原本无法救治的患者生命得到挽救,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植物状态的患者。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增加约 10 万「植物人」,美国约有 10 000~25 000 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
不是。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患者虽然都处于无意识状态,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脑死亡是脑和脑干功能的不可逆性丧失,患者丧失了基本的生命功能,没法自主呼吸,缺乏各种神经反射。在一些国家的法律里,脑死亡就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而相对的,植物状态的患者仍保留脑干功能和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反射,且理论上有复苏的可能。
植物状态的分类主要依据时间,可分为植物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和永久性植物状态。不同国家和专科协会对诊断的标准有所不同。
以我国的标准,诊断植物状态超过 1 个月可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而非创伤性因素导致的 PVS 超过 3 个月,就属于永久性植物状态,创伤性因素导致的 PVS 则要超过 1 年才可被诊断为永久性植物状态。
有自主呼吸和心跳,能维持自己的血压和体温,也可以有睡眠-觉醒周期,但没有对自我或环境的意识。
认知功能完全丧失,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不能执行指令,不会对视觉、听觉、触觉或伤害性刺激产生反应。
保留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反射和脊髓反射,如可能出现自动睁眼或无目的的眼球跟踪运动。
大小便失禁。
植物状态的并发症主要与长期卧床及住院相关,比如肺部或泌尿系统的感染、血栓栓塞性疾病、褥疮、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乃至不明原因猝死等。
植物状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脑代谢功能障碍、脑神经细胞坏死。
因而任何可以导致严重脑缺血缺氧的情况都可以导致植物状态。其病因主要可分为急性损伤、变性及代谢性疾病、发育畸形三大类。
其中,急性损伤是导致植物状态的最常见病因,又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变性及代谢性疾病、发育畸形导致的植物状态相对少见。变性及代谢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多发性梗塞性痴呆、亨廷顿病、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等;发育畸形包括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
植物状态的诊断各国和各专科协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大体内容和概念基本一致(前文已提及),根据典型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就可以怀疑是植物状态,但确诊需要一系列的反复的检查。
怀疑植物状态时,医生会: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反复的神经查体,如检查意识水平、运动反应、脑干反射等,以评估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病情变化;
完善诱发电位、脑电图、颅脑 CT / MRI、经颅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
抽血、行腰椎穿刺术获取脑脊液进行特定的成分检测,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性蛋白 S-100 等,这些指标似乎可预测患者的最终结局。
由于植物状态易与多种神经重症相混淆,医生需要反复多次、在不同时段进行上述检查,以得出准确、慎重的诊断。
植物状态易与脑死亡、昏迷、闭锁综合征等疾病混淆,医生主要依赖于获取患者详细的病史、准确仔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进行区分。
因植物状态通常继发于严重的脑缺血缺氧,如心跳骤停复苏后、严重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且大多数患者需要足够的医护资源以维持生命,所以这类患者多数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
稳定期的患者也可因为原发病因的不同,于神经内科、脑外科、康复医学科等治疗。
理论上有这个可能性。
但植物状态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状态,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足够的医护资源来维持生命,且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虽然屡有植物状态患者苏醒的报道,但总体而言,该病预后很差,复苏的可能性极低。
对因治疗:植物状态一经诊断,就说明患者处于严重的脑功能受损状态,医生需要迅速判断病因,并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以避免脑功能进一步受损或累及其他器官,甚至危及生命,也尽量避免患者进入持续性植物状态。
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呼吸、血液循环稳定,视病情需要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血容量、血压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血生化、血气分析及进出量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防治感染:植物状态的患者肺部、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高,需加强气管插管、导尿管等导管的护理,并监测体温、尿常规、痰培养、超敏 C 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对症治疗:如出现脑水肿给予降颅压治疗,出现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出现高热给予降温治疗,有深静脉血栓的给予抗凝治疗,以及给予制酸剂防治应激性溃疡等。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足量热卡的肠内营养支持。
其他:许多医疗机构会给予植物状态的患者一些促醒、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儿茶酚胺能促效药(左旋多巴、嗅隐亭等)、胆碱能促效药(胞二磷胆碱)、纳洛酮、及一些开窍醒脑的中成药物。
这些药物在理论上可能对改善植物状态的病情有帮助,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证据。
植物状态的患者多数继发于严重的脑缺血缺氧,处于严重的疾病状态,且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维持生命,故绝大多数植物状态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且很大比例的患者需要入 ICU 监护治疗。
植物状态的患者基本没有吞咽功能,通常需要留置鼻胃管(经鼻腔留置一根软管直通胃内)或行胃造瘘(在体表打孔将一软管直接连接至胃内)以解决喂食。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有无其他合并症等,选择合适品种和数量的肠内营养剂喂给患者。
患者家属也可自己制作果蔬汁、米汤等流质食物,经胃管或胃造瘘管喂给患者,但由于配方好的肠内营养剂很全面,单用就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并不建议家属这么做。
植物状态的患者多数住院治疗,家属可协助医护人员共同照料患者,特别是:
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感染风险;
勤翻身,防止褥疮的产生;
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和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减少静脉血栓疾病的风险;
与患者进行语言、肢体等的沟通,刺激其听觉、触觉等的恢复等。
植物状态的患者通常病情重,病程长,治疗花费高,家属在照料患者的同时也要努力调整自身的心态,并尽可能获取其他亲友的支持和帮助。
植物状态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的预防,对于各种可导致严重的缺氧性脑损伤、最终导致植物状态的情况做出预防。如:
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注意生活生产安全,避免重型颅脑外伤;
定期体检,排除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早期处理心律失常,降低心跳骤停、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如有变性及代谢疾病家族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治疗,避免疾病过早进入终末期等等。
植物状态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与长期卧床及住院治疗相关,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有不同的预防方法,主要由医生进行预防,家属配合医嘱即可。
针对最常见的感染,特别是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注意卫生,定期更换导管,加强导管护理,监测体温、尿常规、痰培养、超敏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根据具体情况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都是有效的。
所有植物状态的患者都属于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 D-Di 指标、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物理性或药物性的预防性抗凝方案,加强康复训练等都可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
给予足量的营养支持、给予预防性制酸剂等,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应激性溃疡等相关并发症。